格桑花、杜鵑花、茶花……江銅集團德興銅礦楊桃塢山頭奼紫嫣紅、山花爛漫。這裏曾是一片不毛之地,堆滿廢石,寸草難生。如今,運用生態修復的最新技術,裸露的山頭涅槃成爲生態公園。
復墾後的楊桃塢山頭,遍布綠植,花開滿坡,成爲一座生態花園。 張偉峯 攝
作爲江銅集團的主幹礦山,德興銅礦從上世紀80年代初着手生態復墾試驗研究,先後與江西大學、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開展合作,掌握“客土覆蓋技術”“等高線技術”“原位基質改良+直接植被技術”等多項生態復墾技術,並於2014年晉升爲全國首批“國家級綠色礦山”。
楊桃塢廢石場地的復墾,採用了與中山大學、廣東桃林生態環境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研發的“原位基質改良+直接植被技術”生態恢復治理技術。該技術無需重新覆土,通過控水、控氧、基質改良,可以直接播撒草籽、種植植物復綠。
在楊桃塢復墾現場,標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耀眼奪目,養護工們正彎腰栽種、護理着各色植物,泥土上鋪了一層薄薄的秸稈,空氣中彌漫着淡淡的有機肥味道,高低錯落的植被構成一幅生態畫卷。
“土壤酸性太強,需要進行土壤基質改良,柔性改良土壤結構和土壤理化性質。”廣東桃林董事長張金桃介紹。讓不同種類植物存活的關鍵點就是在這些改良基質中添加的微生物、有機質,通過氧化過程消耗氧氣,減少廢棄礦業地與氧氣的接觸,在缺乏氧氣的情況下,廢棄地的產酸過程受到極大抑制,從而形成有利於植物生長的環境。
“植物生長後形成發達的根系,能夠隔絕土壤產酸,目前已經初步具備固土能力,就算下雨,修復好的土壤也不容易流失。”德銅環保部部長佔幼鴻一邊觀察着植物的長勢,一邊和廣東桃林公司交流着礦山復墾技術。
這並不是廣東桃林和德銅的第一次結緣,與楊桃塢山頭相鄰的水龍山,一側邊坡復墾之後,如今已碧綠如洗,成爲德銅一張底色鮮豔的綠色生態名片。
多次合作之下,德銅積累多年的生態復墾研究經驗與廣東桃林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從水龍山植被種植生態復綠,到楊桃塢山頭變成一座美不勝收的生態公園,礦山廢棄地的復墾技術日臻完善。
“我們做的不是三五年就撂荒退化的復綠,而是在十餘年後,這裏還能像花園、像森林一樣,造福子孫後代!”張金桃和佔幼鴻共同發出感慨。如今,隨着雙方合作研究的深入開展,礦山廢棄地直接植被技術作爲科研項目成果,正在計劃申報科技進步獎。
楊桃塢北面,緊鄰着露天採礦作業現場,層層疊疊的採礦巨坑如鏈如帶,電鏟電動輪正源源不斷地發掘着……綠色生態環保與生產建設發展在這裏交相輝映,奏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協奏曲。
今年5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西視察指導工作時,強調要堅持綠色發展,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強化環境建設和治理,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中部。
在發展壯大的40年間,江銅集團始終堅持走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把鍛造綠色競爭力作爲決勝未來的獨特競爭優勢,推動企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十一五”以來,江銅累計環保投入超過40億元,所屬礦山可復墾廢棄地80%以上完成生態恢復,冶煉企業空地基本實現100%綠化。
目前,江銅集團已制定《江銅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工廠)建設的實施方案》,全面打造綠色礦山、綠色冶煉、綠色加工,力爭到2020年末,公司所屬礦山、冶煉和加工企業全部達到國家級綠色礦山(工廠)建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