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起,有國內經濟“指向針”之稱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每次都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爲一項重點工作,目標就是“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杆、降成本、補短板”,促進國內經濟的提質增效。盡管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降低了去產能的聲調,但會議仍將破除無效供給,推動企業化解過剩產能作爲今年要做的八大重點工作之一。這說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成績,但去產能的任務仍很艱巨。
真正的產能過剩始於2008年11月,爲了應對美國次貸危機而後蔓延成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確保國內經濟一定的發展增速,國家實施了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及以後陸續進行的大投資。對這樣的投資政策的執行及效果,國內外經濟學家們可謂是褒貶不一,有的認爲是利大於弊,也有的認爲是弊大於利,並都能列舉數據和事例爲自己的觀點加分。
筆者認爲,有一定的過剩產能不用怕,這是市場經濟之下供求關系的自我調整,是產品供給結構不合理使然。但怕的是面臨供給側在改革、在去產能的過程中,面對拉動國內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中,產品市場的萎縮,也就是說消費市場受到冷落。若是沒有了消費或者得不到市場的認可,我們該怎麼辦?每一家企業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而不被市場淘汰甚至變成“僵屍企業”,引導大家的消費創新更爲迫切,這是企業最大的“利”之所在。因此,在投資“冷熱”輪回中,我們要做的就是抓好“引導消費”這一環節,審視自己的產品能否爲用戶降低成本,能否爲下遊的用戶創造出技術優勢,這才是最根本的問題。這樣的企業,才是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
前一段時間,國人赴日本搶購馬桶蓋、電飯煲的新聞備受關注,也出現很多非議,但作爲企業,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看到了國人購買力之強大,認識到下遊消費需求之旺盛。他們的這一消費行爲,也正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所在。這也讓我們明白,要解決企業運行發展的深層次問題,眼睛不能總是盯在投資擴張上,而是要去思考企業產品的結構優化,引導消費,創造需求。很多用戶在實際中有很多方面潛在的消費欲望和需求,但自己想不到,這就需要我們的企業以創新的產品,如外觀或者內置新技術等方面給用戶提供服務,來激發他們的消費欲望。
如何引導消費,創造需求?這一“牛鼻子”,說難也不難。有人說難,難就難在自己沒有創新的思維和爲用戶服務的理念,當然也就談不上有創新的行動和強力的執行力。筆者所在某知名銅管企業就做得不錯。企業提出的文化理念就是產品要“爲用戶創造優勢”,主動淘汰能效比低的光面銅管,推出細徑、薄壁、高效齒等系列精密內螺紋銅管產品供給國內的主要空調用戶,推動了空調企業產品的小型化,提升了效能比,同時也給空調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引導了用戶消費,創造了新的需求市場。另外,企業還把售後服務改爲前沿服務,讓技術人員前靠市場,幫助用戶使用高效管材,同時把從用戶和市場得到的第一手信息資料迅速轉化到產品中,將“爲用戶創造優勢”的口號化爲行動。這樣的銅管供應商,這樣的產品服務商,各空調企業當然歡迎。以至於近3年,該企業因資金困擾生產受到影響時,不少的空調企業都伸出援助之手,要錢給錢,要訂單給訂單,更有某地政府瞄準了該企業的未來,出巨資購買其股權,從而使企業渡過難關。
而與筆者同城的另一家知名電器生產企業的命運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曾經是國內電冰箱生產企業的“四朵金花”之一,多年的輝煌瞬間過去之後,企業發展戰略上屢屢出現失誤,人才流失沒人管,市場銷售反應慢,枯萎的創新思路讓制造出來的冰箱落伍,再加上售前售後服務跟不上,於是在衆多同行的“圍剿”下,消費市場越來越小,更不要說是創新市場需求了。勉強支撐幾年後,資金終於耗盡,油盡燈枯,去年國慶節期間大家正在忙着遊山玩水的時候,該企業悄悄關上了大門,進入破產重組的境地,讓痛心的員工失業又流淚。
同樣是企業,結果卻是生死兩重天,說明了去產能之時,引導消費創新是何等的重要和迫切。俗語雲:“有破產的企業,沒有破產的行業。”產能的過剩,使國內的家電市場競爭十分的慘烈無序,銅管與管件同樣如此,從表面上看大家拼的是品牌,但從產品的背後看,其實拼的是產品的質量、服務,更是創新。如果企業產品沒有創新,年年都是“老面孔”,引導消費無從談起,那麼大家的“審美疲勞”之後,去產能的大勢之下,這些企業的產品市場會在哪裏呢?想想其後果,真的讓人有點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