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始,針對固廢進口的環保大行動正式打響
7月1日,環保部開始進行打擊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環境違法行爲的專項行動。
7月20日,中國正式向WTO提出將在2017年年底之前,禁止4類24種固體廢料的進口,包括生活源廢塑料、釩渣、未分類的廢紙及廢紡織品。
7月25日,市場又傳出消息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分會已接到通知,明年底廢五金包括廢電線、廢電機馬達,散裝廢五金也將禁止進口,即所謂的廢7類。
其實早在今年4月18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四次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呼籲採取更嚴格的措施限制進口廢物,而會上審議通過的《關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也劍指“洋垃圾”管控。
再往前追溯,早在2013年,我國就開展過進口固廢專項整治行動。
因此國家近期的決定並非是突然爲之。
據了解,此前由於我國經濟發展快,對資源的需求量大,因此一些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可作爲資源不足的補充。中國也是全球主要的“固體廢物”進口國之一。
《2016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也顯示,利用進口廢物獲得了大量再生資源。
以2015年爲例,分別得到了再生紙約2335萬噸,再生塑料約749萬噸,鋼鐵約482萬噸,再生鋁約166萬噸,再生銅約167萬噸。可節約原木2102萬噸,石油1498-2247萬噸,鐵礦石820萬噸,鋁土礦789萬噸,銅精礦833萬噸等。
我國憑許可證進口的“固體廢物”主要集中在廢舊塑料、廢舊紙張、廢舊橡膠(譬如汽車輪胎)、稀有金屬冶煉礦渣。
前三類廢棄物適度進口既填補了中國塑料原料、造紙原料、橡膠原料的嚴重不足,但同時這三類又是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行業。
以爭議較大的廢料爲例,好處是我國合成樹脂(塑料)自給率爲73.8%,可有效化解原料供給不足。回收利用1噸廢塑料相當於節省約3萬噸石油,從原油直接制造塑料相比,節省了70%的能耗。壞處是一些企業將回收後無用的原料沒有按無害化處理,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同時由於存在非法倒賣“洋垃圾”和轉讓固廢進口許可證的“黑色利益鏈”,因此據有關部門的不完全統計,走私洋垃圾數量是國家發放配額進口固體廢物的數十倍。
而在這些走私進口的固體垃圾中,常摻雜有大量不符國家進口標準的高污染垃圾與危險性廢物,對我國環境的危害非常大,尤其在這4類24種固體廢料中尤爲顯著。當然國內處置工藝水平的局限也是造成污染的因素之一。因此國家的上述舉措,也可視爲是近期環保風暴升級的又一體現。
與此同時,隨着中國環保意識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技術的提高,對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的進口需求也在減弱。
市場人士指出,之前出於經濟考量,有不少垃圾回收與處理的廠商更願意處理洋垃圾,而不願對國內垃圾進行分類,禁止洋垃圾進口後,很可能倒逼垃圾回收、處理廠商搭建好國內垃圾處理的產業鏈,從而推動中國垃圾處理能力的提高。
進口固廢和洋垃圾是兩碼事
進口固體廢物是能夠用作原料,可被循環利用的固體廢物。而洋垃圾則是社會上的一種俗稱,特指以走私、夾帶等方式進口國家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未經許可擅自進口屬於“限制進口的固體廢物”。
明令禁止進口的“洋垃圾”包括,不符合要求的礦渣、建築垃圾、醫療廢物、舊衣服等。
限制進口的固體廢物爲無生產來源的廢塑料、廢金屬等。
“限制進口”指只有符合要求的許可證持證企業,才允許進口和加工利用許可證上指定的廢塑料品種。
“洋垃圾”,嚴重危害環境且價值不大,未經許可不能擅自進口。而進口固體廢物,可變廢爲寶,妥善處理不會給環境增添太大負擔。
國家允許進口的固體廢物,是可用作原料的再生資源,而人們所稱的“洋垃圾”,實際是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兩者有本質的區別。
2017年底前停止哪些固體廢物進口?
2017年底前爲禁止進口的四大類固體廢物有,禁止進口的涉及生活來源的廢塑料,奶瓶清洗破碎片、PET淨片、廢光盤破碎料釩渣、未經分揀的廢紙。廢紡織原料:合成纖維廢料、人造纖維廢料等。
可限制進口的生產來源的廢塑料,機頭機尾、水口、殘次品、釩渣以外的符合要求的冶煉礦渣、經分揀的廢紙、金屬和合金廢料混合廢金屬木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