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年多年的銅價走勢中,按照需求不同可以分爲兩個時代。二戰之前,銅的漲跌周期簡單來說就是一部戰爭史;二戰之後,全球經濟周期成爲影響銅價的主要因素。
近代(美元時代)實體經濟周期如下:價格低迷導致產量控制以及行業去庫存,需求緩慢復蘇,經濟過熱,價格暴漲,產量增長,需求放緩,價格暴跌。對比貨幣政策:經濟下行中,聯儲往往通過降息來刺激經濟,美元往往因其他經濟體運行疲弱而被動走強,經濟下行壓制銅價。而當經濟回升,聯儲通過加息以應對通脹,美元往往會因爲其他經濟體運行良好而被動走弱,同時經濟過熱刺激銅價走強。因此貨幣政策往往逆經濟周期,而美元和銅價在大多數情況下存在明顯負相關。
整個19世紀,影響銅價的重點在歐洲,而且多與戰爭相關:從1800年開始,經歷了拿破侖戰爭海軍艦隊對銅需求增加,到英國改變冶煉工藝(改用煤炭作爲原料,從而促發了全球銅原料貿易),再到19世紀中期歐洲內戰使用電報(電氣革命的成果)以及19世紀60年代美國內戰均刺激銅需求。20世紀初期延續了戰爭氛圍,一戰繼續刺激銅價上漲。二戰期間雖然受政府的管控減少投機盤,但此後的馬歇爾計劃仍刺激金屬價格上行。
二戰之後,經歷了美國經濟的騰飛(6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70-80年代)、亞洲四小龍崛起、美國互聯網革命以及中國經濟騰飛。銅價在經濟復蘇期上行,在滯漲期泡沫化,在衰退期下跌。值得指出的是,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後,油價與銅價走勢的相關性開始增加,二者共同受全球經濟周期變化影響。
此外,值得關注以下幾個銅特徵:
1.價格上漲催生新供給,其是改變上漲趨勢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因爲當需求足夠堅挺,會延長銅價高企態勢。
2.壟斷銅產業是較困難的事情,所需資金量大且銅礦分散;同時,隨着全球化的推動和電子商務普及,單一區域愈發難以形成獨立銅市。
3.銅耐腐蝕、易儲存、標準化程度高,跟其他金屬相比金融屬性更強。長期趨勢由供需來決定,而金融屬性則影響着銅價的短期波動。
站在2017年年中,對於之後的銅價判斷:7年的價格低迷導致供給端增速確定性放緩,而全球貨幣縮緊,顯示實際需求好於預期。美國、中國和歐洲經濟企穩,印度和一帶一路(主要爲東南亞)高密度人口區域進行基建將成爲新增需求,當前銅處於長期底部,我們判斷此後銅價向上概率大、以及存在向上較大空間的可能。
不確定性分析:國內下遊經濟需求增長緩慢,全球經濟增長低於預期。
文 | 海通有色團隊 施毅 鍾奇等
編輯 | 對衝研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