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期貨市場功能逐漸完善,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人們對套期保值的認識也從企業應不應該做套期保值,轉變到應如何更好地利用套期保值來幫助企業規避經營風險。目前,大部分有色金屬企業已經普遍參與期貨市場,並將期貨作爲鎖定利潤、規避風險、穩定生產經營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一些國有企業進行套期保值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有些甚至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本文以有色金屬行業爲例,總結分析了以往企業在期貨套期保值操作上存在的經驗教訓,結合新的市場環境變化提出了進一步完善和規範企業套期保值工作的對策。
一、 企業進行期貨套期保值是市場發展的必然
隨着當前經濟市場化和全球化,大宗商品特別是有色金屬的價格劇烈波動已經成爲常態。以銅爲例,作爲重要的基礎原料,銅同時具有金屬屬性和商品屬性,其價格波動不僅受生產成本和供求關系的影響,還受壟斷與投機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的綜合反映就是銅期貨價格有時偏離正常生產成本,價格波動劇烈,而且幅度驚人。如2015年1月份,短短的一個月上海金屬交易所期銅主力合約交易價格每噸跌了約6300元,跌幅高達14%。在這樣日趨復雜的市場環境下,企業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已經遠遠超過了其運用一般性管理手段所能承受的限度。企業的核心目標始終是盈利,如果企業不積極主動去應對和管理風險,終會被市場淘汰。因此,充分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規避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所產生的市場風險、保證生產經營的穩定性,是企業特別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國有企業的必然選擇。
二、 有色金屬行業套期保值現狀
自1993年上海金屬交易所推出第一張銅標準合約到現在已近30年,可以說,有色金屬行業是我國進入期貨市場較早、運行較成熟、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代表性行業之一。據統計,目前80%以上的國有大中型銅企都參與了上期所銅期貨交易。這說明我國中大型有色金屬企業已經普遍參與和應用了有色金屬期貨市場。在20多年的時間裏,有色金屬行業在摸着石頭過河的探索實踐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部分企業逐漸形成了一套科學運用期貨工具的方式、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收益,保障了企業平穩運行和可持續發展。其中最爲突出的就是江銅集團,被中國證監會有關領導譽爲“國有企業套期保值的旗幟和典範”。
盡管國內有色金屬企業在從事套保業務的過程中受益頗多,但參與期貨市場的歷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
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與國外同行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套而不保甚至巨虧事件時有發生。如1997年株冶事件,因從事鋅保值具體經辦人員越權透支進行交易,大量賣空鋅期貨合約,其頭寸遠超既定期貨交易方案,被國外金融機構盯住並發生逼倉,損失折合人民幣約十多億元。如果我們再把視野放寬一下,擴大到整個行業,據統計,僅在金融危機期間,68家央企涉足金融衍生品業務浮虧達114億元人民幣,中國遠洋、中信泰富、國航、東航等企業利用金融衍生品“套保巨虧”事件不斷浮出水面。
三、 企業期貨操作套而不保的原因
按照套保品種對應或相關、套保數量相等、方向相反、時間基本匹配的理念進行套期保值操作,實現期貨、現貨兩個市場間的盈虧對衝,從理論上講企業應該能夠達到規避風險、鎖定利潤的目標,但爲什麼國有企業仍會出現套而不保的現象呢?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認爲,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狀,既有企業自身因素,也有外部市場風險因素。
1. 投機現象時有發生
投機是指根據對市場行情的判斷,利用市場出現的價差進行買賣從中獲得利潤的交易行爲,可以看出,套期保值和投機的概念區分十分明確,投機不僅與企業的生產經營關系不大,還大大增加了企業風險。
然而,企業實際期貨操作中大都存在投機行爲。一方面,期貨市場價格大起大落,漲跌程度刺激厲害,高槓杆的誘惑難以抵擋,很多企業在操作的過程中從單純的套期保值轉向追逐額外利潤的賭博,有的企業一把手親自參與,甚至爲期貨操作部門設定盈利目標,期望以期貨市場的盈利來彌補現貨市場的虧損或者博取額外收益;另一方面,很多企業期貨管理制度和流程或者不健全,或者形同虛設,執行力不夠,同時企業風險控制能力不足,爲企業或者企業內部個別人員進行違規期貨操作創造了條件,不能夠及時防範風險。像株冶事件,就是從事鋅保值的具體經辦人員越權透支交易所產生的。
2. 套保風險因素較多
期貨交易之所以能夠保值,是因爲期貨市場上存在兩個基本經濟原理:一是某一商品的期、現貨價格受同樣的因素影響,兩者的價格變動方向一般一致;二是由於交割制度的存在,隨着期貨合約到期日的臨近,同品種的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趨向一致。按照這個原理,在正常的市場條件下,期、現貨二者價格同漲同跌,但是由於在這兩個市場上操作相反,所以盈虧相反,形成期現貨盈虧衝抵機制,成功達到套期保值的目的。
但是,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現實市場變化莫測,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因此,套期保值也存在很多的風險,套期保值最終的效果也有盈有虧。並不是說只要企業做了套期保值,就如同上了保險一樣可以高枕無憂。主要的套期保值風險是基差風險和財務風險。
基差風險是指基差的變動帶來的風險。基差就是某一特定時間某種商品的現貨價格與同種商品的某一特定期貨合約價格間的價差。如果套保過程中基差不變,我們可以說套期保值相當成功。但現實是雖然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的變動方向基本一致,但變動的幅度往往不同,基差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基差的不確定性往往就影響了套保的最終結果。比如正向市場中,如果基差走強,我們做買入保值的最終結果是僅規避了部分風險,期貨與現貨盈虧衝抵後有淨虧損,如果是賣出保值不僅全部規避風險,甚至會有額外盈餘。同時,企業在進行期貨操作時選擇不同月份的期貨合約其基差變化也各異。
財務風險主要是指企業進行套期保值時面臨保證金不足被迫對期貨頭寸平倉帶來的風險。當生產經營規模較大時,期貨頭寸數量也較大,而且由於生產經營的連續性,頭寸持有的時間也相對較長,即使套期保值方向正確,一旦企業出現資金困難就容易導致強制平倉。如某一現貨企業即使正確進行了保值操作,而且長期趨勢判斷正確,但由於行情出現了短暫反轉且幅度較大,現貨企業仍將面臨追加保證金的極大風險,保證金不足企業就會被迫平倉,造成損失。
當然,期貨套期保值也面臨決策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本文就不一一詳細介紹了。
3. 企業購銷定價模式日趨復雜
在實際的套期保值中,企業比較容易把握的是套保的品種相同或相近、方向相反、數量相同,但時間匹配的套保原則較難實現。這與企業定價模式有關。
傳統企業購銷定價模式比較簡單,但是近年來,爲提高企業市場佔有率,適應不同客戶需求,企業的購銷模式也有逐漸復雜的趨勢。以筆者接觸的銅加工企業爲例,採購與銷售定價中既有買(賣)方點價模式,又有月均價模式,還有以長江現貨價實時確定價格。多種定價模式混合使用給企業帶來管理難度,跨市場間價格差異、不同時間點時滯等均會產生風險敞口,極爲考驗企業套期保值的操作能力,給企業生產運營帶來風險。
四、 對國有企業套期保值的建議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業出現套而不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市場因素。有的風險可以避免,有的風險只能盡力降低到最小程度。那麼,國有企業如何才能進一步規避套期保值風險,達到自己理想的套保效果呢?
1. 嚴禁投機行爲
如果國有企業真正想穩定生產經營,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應該嚴格進行套期保值,禁止任何投機行爲。
首先,企業要轉變觀念,增強風險意識。期貨市場變化莫測,風險太大,千萬不要自詡能夠準確判斷市場趨勢而進行投機,更不要期望押寶期貨市場的投機來彌補企業的虧損或博取額外收益。特別是國有企業更不能拿着國家的錢在期貨市場上賭博。這就要求企業從最高管理層到一般操作人員都應轉變觀念,樹立較強的風險意識,堅決禁止投機。
其次,國有企業要加強相關制度建設,杜絕投機行爲的產生。企業要完善期貨管理辦法,制定規範的期貨操作流程和審批程序並堅決貫徹執行,避免制度和機構形同虛設;建立清晰規範的風險控制管理流程、有效的風險評估系統及相應的風險預警系統,實時監控期貨業務的開展,一有風險第一時間報告和處理;國有企業期貨操作的要害崗位要明確責任和義務,建議採用定期輪休制度,但要確保交接過程中各種規章和程序的順利延續。
最後,國有企業要正確評價期貨操作的效果。企業進行套期保值是爲了規避原料價格波動的風險,以一個市場的盈利來彌補另一個市場的虧損。因此企業要綜合期、現貨整體盈虧來評價期貨操作的效果,而不能僅把期貨盈虧作爲考核期貨操作人員的指標。同時企業要保存好期貨相關的文檔資料,定期對期貨操作進行總結和反思。
2. 實現購銷聯動,爭取採購銷售背靠背
期貨市場雖然能夠規避一定風險,但是畢竟還是存在風險。
在企業現實運作中,能夠運用現貨對衝規避風險的就盡量不採用期貨套期保值,實現背靠背操作;必須進行套期保值的,就嚴格按照套期保值理念操作,強化購銷聯動、保證信息傳遞通暢。
爭取採購和銷售定價模式一致,實現採購銷售背靠背。這需要企業與採購商和客戶進行談判,在企業和客戶都能接受的前提下,實現上遊採購、下遊銷售的定價模式的一致性。比如若採購和銷售定價都選擇同種點價模式,客戶依據期貨實時盤面價對企業點價,企業接到訂單迅速對採購商進行期貨實時盤面價點價,同樣可以規避市場風險。
購銷聯動。一般情況下,企業的採購、銷售和期貨操作是不同的部門,這就無形中產生了信息溝通交流的時間差,期貨市場價格瞬息萬變,信息傳遞延誤就有可能導致巨大的風險。因此,國有企業需建立垂直、通暢、可靠的經營數據和信息匯集系統,實時反映採購和銷售所有數據情況,幫助期貨人員準確把握企業生產經營情況並根據行情設定風險規避方案,爭取實現期貨、現貨能夠一一對應。
3. 加強培訓,提高企業期貨操作人員的業務水平
企業要重視期貨人才的培養,爲其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強化業務培訓,提高期貨操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對市場研判的能力,進而使他們爲企業決策提供依據。加強法律和道德教育,確保合理合規操作。(李鵬 中國銅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