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屬行業智能礦山建設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的發布,引起了行業的強烈關注,實打實地加快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有色金屬行業融合創新發展,切實引導有色金屬企業智能升級。
作爲地質方面的專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校長王訓練認爲,新技術革命向礦山建設和礦業生產擴展是不可回避的時代趨勢,智能礦山建設也是追趕世界先進水平並滿足國家和人民期望的一個必然要求。
“《指南》的發布爲有色金屬礦山建設樹立了一個新標杆,將促進行業整體進步。” 王訓練對記者說。
一是在全國勞動力人口總量逐年減少,青壯年人口到邊遠艱苦地區工作意願愈來愈低的大環境下,智能礦山將大大促進機器換人、實現少人無人生產,緩解艱苦用工環境特別是青藏高原等高寒高海拔地區用工緊張的情況。
二是提升本質安全水平。“2·23”內蒙古銀漫礦業公司重大運輸安全事故給礦山安全生產敲響了警鍾。《指南》引導企業應用具備自主行駛與自主作業功能的智能化採礦裝備進行作業,能有效降低人員勞動強度,提高本質安全水平。
三是促進資源集約。通過廢水指標實時監測與控制、尾礦充填自動化控制與最優化調控、尾礦輸送安全監測及尾礦建材自動化加工等,高效循環利用廢水、提高尾礦充填利用率及尾礦建材化利用水平,實現尾礦資源綜合利用、廢水資源無害化與零排放。
四是提高環境保護水平,《指南》提出通過建設能耗實時監測與智能優化管控、排放綜合監控等系統,降低能耗、減少排放,實現能耗最優化控制、排放實時監管等目標。
王訓練認爲,未來國家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生態環境部門的監管標準可能水漲船高。隨着智能礦山建設在全國範圍內的逐步推廣,全國礦山智能化水平將整體提高,安全生產水平、資源集約能力、環境保護水平都將提升到新高度。國家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生態環境部門在新的發展水平時或將提高舊有的監管標準,未及時開展智能礦山建設的企業在可能提高的監管標準和本身粗放的發展水平下,或將不適應新一輪的礦業競爭,從而被市場淘汰。
如今,生態文明建設受到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曾就祁連山、秦嶺等地的生態破壞、別墅違建多次批示,督促解決生態破壞問題。在後期治理過程中,祁連山114宗礦業權全部退出、秦嶺170個礦業權全部退出。
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清退工作的進展如何?記者問道。
王訓練表示,3年來,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清退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底全國各類非油氣礦業權共計25569個,2017年底下降至21235個,2019年底僅剩11373個,3年降幅達56%。減少的礦業權除一部分因市場原因和環保標準收緊而放棄延續或取消外,相當一部分是在自然保護區礦業權清退工作中減少的。
“不可否認,在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清退工作的初期階段,存在一些操之過急的現象,一些企業對退出工作不理解,或是不了解退出政策,從而產生了恐慌情緒,這些在工作推進中逐步得到糾正。”王訓練表示。我國自然保護區種類繁多,生態環境部統計,國內自然保護區佔國土面積15%。同樣作爲國土大國,俄羅斯自然保護區範圍佔國土面積9.73%,加拿大該比例爲10.66%,美國爲12.99%。保護區面積過大給礦業發展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另外,部分地區對礦業權人退出補償不合理,沒有充分反映礦業權人的投入成本。此外,不考慮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的功能定位而對礦業權退出“一刀切”,部分保護區甚至沒有進行功能分區。
王訓練呼籲,各地在推動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清退工作的時候,要充分考慮礦業權人合法取得礦業權的歷史事實,考慮礦業權人在礦業權取得、維護、勘查和建設方面的實際投入成本,對於探獲資源量產生爭議的應依法協商解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完成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清退工作,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他還強調,由於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大範圍退出,對我國礦企和地勘單位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一方面,國內可供勘查、開發的地理空間大幅縮小,國內地勘單位要堅持走綠色勘查之路,礦山企業要堅持建設綠色礦山、走資源集約節約之路;另一方面要重視在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等成礦條件好、勘查程度低的地區進行資源勘查、開發和並購,做好境外資源儲備,以境外增量彌補境內供應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