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四川裏伍銅業股份有限公司唐高林、陳道前、王發清等人與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裏伍項目組人員共同完成的'四川省九龍縣裏伍銅礦接替資源勘查"項目獲2017年度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二等獎。
在青藏高原邊緣的橫斷山脈中,有一座聞名遐邇的礦山——裏伍銅礦,它是老一輩地質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勘查發現的一中型富銅礦,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八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自1994年開採以來,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經過十多年的開採,裏伍銅礦資源保障程度逐年降低,被列爲重度危機礦山,在其外圍尋找到新的可接替的礦產資源尤爲迫切。
借助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的找礦技術力量,在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的支持下,利用國家和企業的資金投入,在裏伍銅礦外圍新發現一大而富的銅鋅礦牀。新增銅金屬量30多萬噸、鋅金屬量20多萬噸,礦體平均厚度4米以上,銅平均品位2.02%、鋅平均品位1.26%。截止2017年裏伍銅礦外圍已探明的銅金屬量超過50萬噸,鋅金屬量30萬噸。目前依託新增儲量的雅礱江礦業黑牛洞銅礦已建成投產,預計將實現利稅總額約70億元,淨利潤35億元以上,延長礦山服務年限20年以上,如期實現了“再造”一個裏伍銅礦的目標。
項目工作區內地貌以高山和深谷爲主,地勢陡峻,相對高差多在1000米以上,工作環境極其惡劣,項目人員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圓滿的完成了地質找礦工作。裏伍銅礦成礦地質背景特殊,國內外可與之相似類比的礦牀模型較少,找礦難度很大。團隊首次發現韌性剪切構造與後期脆韌性滑脫構造的疊加部位最利於成礦,創新性地提出“具有火山成因硫化物礦牀特徵的、與大型變形構造有關的層控改造型礦牀”成因模式,豐富了“層控成礦理論”,對後續找礦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發現礦體具有明顯層控特徵,一般分布在礦化蝕變帶中,在滑脫摺疊構造中賦存,具有雁行狀排列、尖滅再現的特點。對江浪穹窿與成礦的時空結構關系、地質異常與物化探異常的套合或耦合、礦體的定位埋藏與剝蝕判別、礦牀成礦與定位模型建立、多元成礦信息總結與找礦靶區優選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提出可操作的找礦建議。利用本地區塊狀硫化物礦牀具非常明顯低阻高極化率特徵,採用“成礦模式+層位+礦化蝕變帶+激電和充電法+鑽探驗證”集成找礦技術,成功實現了找礦突破。
項目實施過程中打造了一支老中青搭配合理、多專業配合的找礦隊伍,參與項目有關人員先後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帶動了公司年輕技術人員的成長和科研能力的增強。先後獲得2017年度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二等獎以及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重大找礦突破獎。
除上述成果外,公司在中咀片區的找礦亦取得重要成果,中咀銅礦的開發工作也在積極推進中。
對民族地區來說,經濟發展與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關系是極爲密切的,裏伍銅礦外圍找礦突破將有效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爲增強民族團結與和諧穩定發揮重要作用,是科技扶貧的典型成功案例,具有突出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