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國際銅業協會(ICAA)委託悉尼大學沃倫高級工程中心(Warren Centre for Advanced Engineering)制定一份戰略路線圖,以實現“未來零排放銅礦”
在一份68頁的報告中,沃倫中心解釋說,通常,銅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與採礦和材料運輸過程中的燃料消耗以及採掘和選礦過程中使用電能所產生的間接排放有關。
”一般來說,初級銅工藝的能源消耗主要由選礦的前期階段決定。 這是由於粉碎和磨礦需要很高的能量。 在採礦過程中,裝載、運輸、爆破和通風(在地下採礦的情況下)所消耗的能量佔採礦過程其他方面的能量的比例都很高。”。
根據一項文獻審查,報告得出結論,平均能源強度和溫室氣體強度爲每生產一噸銅2.6噸二氧化碳當量,這一數字因地點、開採方法和礦石品位而異。
報告指出,要走向綠色礦山,一個關鍵的戰略是增加透明度和報告。
爲實現這一目標,要求銅礦開採者說明直接排放量,例如公司擁有和控制的來源的排放量,包括現場發電; 間接排放量,即由於能源商品的消費而排放到大氣中的排放量,例如,爲使銅生產過程能夠進行而購買的電力的生產所產生的排放量; 最後,所有其他間接排放量,例如使用出售的陰極銅生產半制造產品所產生的排放量,這些排放量是由於公司不擁有或控制的來源的活動而產生的。
“溫室氣體的測量記錄相對於二氧化碳當量(CO2-eq)。 例如,一家向大氣中排放1噸甲烷的制造或加工企業,其全球升溫潛能值相當於排放25噸二氧化碳。 因此,1噸甲烷將表示爲25噸二氧化碳當量。”。
根據該文件,排放量可以按絕對值(CO2當量排放總量,或 CO2當量)和強度值(每單位 CO2當量)進行報告。 然而,絕對度量應該與效率度量結合起來,以了解公司或行業層面的業績。
審查認識到,在實現零排放目標方面存在挑戰,特別是如何實現減排成果,同時在工業一級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資源生產力,而不是簡單地抵消或減少與某一產品周期有關的排放量。
除了透明的報告,鼓勵銅礦工人接觸現有的創新採礦設備、技術和服務業務,這可以成爲解決中短期減排途徑的新想法的重要來源。
根據沃倫中心的說法,METS 可以成爲尋找通過創新減少成本和排放的方法的關鍵角色,這條道路也應該包括政府和研究機構。
”在採礦周期的發現和勘探階段應用先進技術,將有助於開發穩健的礦牀識別和勘探模型,以提高在綠地和棕地發現高品位礦牀的可能性。 先進的技術可以優化有吸引力的主巖設置和隨後的未來礦石回收,”文件寫道。
在一系列表格中,報告列出了發現階段的具體部分,這些部分可以通過現有的或正在開發的創新加以解決,目的是減少排放量。 這些表格還提供了與材料運動、通風、選礦工程和用水有關的過程。
總之,在物資流動方面,沃倫中心的建議側重於必須進一步推動採礦系統的電氣化,並在採礦和物資流動過程的所有方面向自動化過渡。 報告特別強調了利用增量技術的重要性,這些技術能夠提高技術效率,改善資產供應,減少維護要求,延長礦山壽命,提高生產力和減少排放成果。
在通風方面,文件指出了技術的轉變,尤其是允許地下部署更少人員的自動化系統,這意味着通風系統可以按需轉換,同時電力需求得到優化。
說到選礦工程,應該繼續探索的有針對性的創新努力包括提高粉碎和研磨效率的技術,分離和精礦幹燥,處理性能的優化,以及跨整個工廠操作和幹燥加工技術的互連系統的測量技術。
還鼓勵採用原地回收機制,因爲這種機制有可能成爲低影響和選擇性開採的選擇,因爲這意味着通過地下流體循環從礦牀中回收有價值的金屬,並從地表流體中回收有價值的金屬進行進一步加工。
針對用水問題,報告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從場地雨水收集、處理和排放到建造泥漿管道。 然而,主要的焦點是工業規模的海水淡化(反滲透)技術或使用膜過濾去除水中的鹽類和其他污染物。
盡管該中心認識到淡化需要更多的能源投入,但該報告還指出,可再生技術的發展證明是海水淡化廠高能耗作業的有效補償機制。
(九商雲匯編譯,來源:mining.com;原文網址:https://www.mining.com/pathways-towards-zero-emission-copper-mines-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