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晚間,超華科技公布了2020年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公司本次擬向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發行不超過2.79億股股份,募集資金不超過18億元,主要用於加碼公司主業相關的項目建設。
提升高精度超薄鋰電銅箔產能
具體來看,超華科技本次募投項目分別包括年產10000噸高精度超薄鋰電銅箔建設項目、年產600萬張高端芯板項目、年產700萬平方米FCCL項目、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銀行貸款,擬分別投入募集資金7.16億元、3.25億元、2.23億元、5.56億元。其中,投資金額最大的年產10000噸高精度超薄鋰電銅箔建設項目,總投資爲7.5億元,將大幅提升公司鋰電銅箔生產能力。作爲國內最早從事電解銅箔的生產企業之一,超華科技目前已實現6μm超薄鋰電銅箔的試生產,具備行業領先的技術水平,公司生產品質保障的完備情況和工藝成熟度已經能達到進一步擴張產能的需求,該項目能夠緩解公司產能不足的壓力,滿足高速增長的下遊客戶需求。預案顯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擴大了鋰電銅箔產業的市場需求,根據EVTank發布《中國銅箔行業發展白皮書(2020年)》,2019年全球鋰電銅箔產能爲29萬噸,預計到2022年全球鋰電銅箔產能將達到48.8萬噸。另一方面,儲能領域將成爲鋰電銅箔的另一個重要應用領域。根據BloombergNEF對全球累計儲能裝置裝機量的預測,全球儲能裝置總功率將由2018年的9GW迅猛發展至2040年的1095GW,年復合同比增速將高達24%,儲能市場將拉動鋰電銅箔需求的快速增長。此外,國內CATL、比亞迪、國軒等龍頭電池廠商逐步採用6μm鋰電銅箔,滲透率不斷提升。研究機構測算,2019年動力電池6μm鋰電銅箔市場滲透率僅爲30%,預計2020年將達60-70%,到2023年滲透率達到100%;6μm鋰電銅箔需求量在未來3-5年增速將在50%以上;到2023年全球6μm鋰電銅箔需求量共約22.5萬噸。超華科技測算,本項目建設期爲2年,預計建設完成後第3年實現完全達產狀態,完全達產後預計年營業收入爲8.05億元,淨利潤爲1.22億元,項目內部收益率(所得稅後)爲14.65%,投資回收期(所得稅後)爲5.33年。
擴張集成電路基材業務
年產600萬張高端芯板項目本項目通過新建廠房、引進國內外先進智能的自動化生產設備,提高公司FR4-HDI專用薄板、高頻覆銅板制造能力和自動化水平。通過實施本項目,公司將新增年產量550萬張FR4-HDI專用薄板產能及50萬張高頻覆銅板產能。預案介紹,FR4-HDI薄板是一種適用於HDI電路板並具有耐燃的覆銅板,高頻覆銅板即電磁頻率在1GHz以上的特種線路板。隨着5G時代來臨,一方面5G基站建設數量將大幅增加,帶動高頻覆銅板的發展;另一方面,5G手機換代需求將直接提高FR4-HDI薄板的市場需求。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高頻高速覆銅板產能不足,仍需大量進口。高頻高速覆銅板市場目前主要爲Rogers、鬆下等海外企業長期壟斷。超華科技表示,本次募投項目將實現國產替代和自主供應能力,突破國外企業的壟斷。據公司測算,該項目建設周期爲12個月,項目達產後預計實現年銷售收入爲7.38億元,達產後預計稅後利潤爲6182.00萬元,內部收益率(稅後)爲13.16%,投資回收期(稅後)爲7.69年。年產700萬平方米FCCL項目主要將新增年產量700萬平方米FCCL及500萬平方米覆蓋膜的產能。FCCL是柔性電路板(FPC)的基板材料,以FCCL爲基板材料的柔性電路板被廣泛用於智能手機、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汽車衛星方向定位裝置、液晶電視、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中。隨着消費電子產品的高速發展以及5G、數據中心等領域基建建設步伐的進一步加快,FCCL的產量快速增長,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公司預計,該項目建設周期爲12個月,項目達產後預計實現年銷售收入爲7.85億元,達產首年預計稅後利潤爲5932.00萬元,內部收益率(稅後)爲14.15%,投資回收期(稅後)爲7.94年。超華科技表示,通過本次非公開發行,公司的資本實力與生產規模將進一步提升,產業鏈將得到擴展,產品結構將得到優化。本次非公開發行將有利於公司鞏固市場地位,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公司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第三季度業績回暖
就在此次定增預案披露的前一天,超華科技公布了2020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20年前三季度淨利潤爲虧損1800萬元至2600萬元,較上年同期由盈轉虧。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超華科技所處行業也遭受衝擊,導致覆銅板及印制電路板需求不及預期。公司上半年淨利潤爲虧損3945.72萬元。但進入第三季度,根據業績預告,公司預盈1345.72萬元至2145.72萬元,較上年同期扭虧爲盈。超華科技指出,2020年第三季度,公司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及提升內部管理效率,公司訂單充足且銷售單價有所上漲,產能利用率提升,生產成本下降,實現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較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