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上期能源公布國際銅期貨合約及相關細則。國際銅期貨是我國首個擬以“雙合約”模式運行的國際化期貨合約,總體設計思路是在保留上期所銅期貨不變的基礎上,以特定品種模式在上期能源上市國際銅期貨,即“雙合約”模式。
上期能源相關負責人告訴期貨日報記者,“雙合約”模式是在不改變國內現有市場格局的前提下,基於保稅市場和國際市場推出的新業務,有助於在保證上期所銅期貨合約平穩運行的前提下有序開展新業務。
“一方面,上期所銅期貨立足海關關境以內的含稅市場,反映的是國內市場供求關系,其價格已成爲國內現貨貿易的定價基準;另一方面,國際銅期貨面對的是關境以外的不含稅市場,反映的是國際市場供求關系。”他解釋說。
據記者了解,此次正式發布的國際銅期貨合約及相關細則內容與10月16日發布的徵求意見版本一致,有以下三點值得關注:
一是國際銅期貨價格不含增值稅,合約交易單位爲5噸/手,最小變動價位爲10元/噸,漲跌停板幅度爲上一交易日結算價±3%,最低交易保證金爲合約價值的5%,合約交割月份爲1—12月,交割日期爲最後交易日後連續五個交易日,交割單位爲25噸。
二是國際銅期貨和上期所銅期貨在交易單位、報價單位、最小變動價位、合約月份、交易時間、最後交易日、交割單位、交割結算價的確定等方面保持一致。
三是國際銅期貨和上期所銅期貨在價格含義、交割品級、交割方式、交割日期、運行不同階段的持倉限額、交易代碼等方面存在差異。在交割品級方面,國際銅期貨的交割標準品爲符合國標GB/T467-2010中A級銅規定,或符合BSEN1978:1998中A級銅規定;在不同階段一般持倉的限倉比例和持倉限額方面,爲了有效防控風險,國際銅期貨在合約上市初期比照上期所銅期貨的持倉限額有所收窄。該負責人表示,前瞻性和審慎性的設計思路將有助於國際銅期貨在上市初期平穩運行,功能良好發揮。
他表示,爲了確保國際銅期貨的平穩運行,上期能源始終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國際銅期貨深入開展了市場調研和研究論證,制定了有針對性的交易、結算、交割和風險控制措施,以推動國際銅期貨平穩上市和穩健運行。
具體來說,一是根據總體風控要求及合約運行不同階段特徵,科學設置漲跌停板和保證金制度,有效防範交易風險;二是合理設置投機頭寸限倉制度,套期保值交易頭寸實行審批制度;三是根據市場發展情況,擴大可交割資源,合理布局交割倉庫,有效防範交割風險;四是多層次深入開展投資者教育工作,保障國際銅期貨健康穩定運行。
對於國際銅期貨市場的各類參與者,他建議,投資者應充分認識參與期貨交易的風險,熟悉國際銅期貨合約與相關業務規則,理性參與期貨交易;銅產業鏈上下遊企業要了解、熟悉和掌握期貨市場規則,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的水平;會員單位應充分了解和掌握期貨市場法律法規,做到合規運作、風險可控,幫助投資者充分利用國際銅期貨套期保值、價格發現等功能,服務實體經濟。
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書記葛紅林看來,上期能源國際銅期貨的推出,爲我國乃至全球的銅產業鏈實體企業提供了全新的風險管理工具,進一步滿足了多元化的風險管理需求,爲行業提供了以人民幣計價的透明、公允的國際市場價格,爲我國有色金屬行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了貢獻。他期待未來上期所繼續以期現互動、產融結合爲着力點,穩步推進有色金屬期貨國際化進程。
“中國是精煉銅的生產、消費和進口大國,預計未來以中國爲代表的遠東市場將在銅的生產、消費和貿易上繼續貢獻主要的增長量。”國際銅研究組祕書長保羅·懷特表示,上期能源推出的國際銅期貨,將有助於全球投資者共同參與“上海價格”的形成,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全球銅產業中的國際影響力。他同時也期待國際銅研究組與上期能源以及上期所繼續加強合作。
作爲國內重要的銅業企業,銅陵有色股份有限公司期貨業務主管徐長寧認爲,上期能源國際銅期貨的推出,爲銅企的套期保值工具箱又添“利器”,其淨價交易、保稅交割的特點降低了企業的保值成本,規避了增值稅稅率變化帶來的風險;人民幣計價的模式爲企業在未來進出口貿易過程中的現貨結算增加了一個新的選擇,有效降低了匯率風險;國際平臺使全球投資者充分參與上海銅價的形成,有助於提升其國際影響力。
雲南銅業股份有限公司期貨管理部經理張劍輝也表示,國際銅期貨的上市爲銅冶煉廠加工復出口的銅產品增加了一個市場選擇,企業可以將國內銅期貨“雙合約”與LME銅期貨的價格進行對比測算,選出對企業最有利的報價進行現貨交易。除此之外,國際銅期貨人民幣計價的模式十分便利且交割過程更短,避免了國內企業在交易中的外匯風險,也有利於降低成本。
“國際銅期貨的推出有助於提高中國這個世界最大銅消費市場的影響力,特別是國外礦山、冶煉廠和貿易商將來如果能夠在現貨合同中約定基準報價爲國際銅期貨合約價格,將對國內外銅現貨交易產生重大影響,這對增強中國銅的價格影響力非常有意義。”張劍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