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技(002540)2021年半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
一、報告期內公司從事的主要業務
(一)主要業務亞太科技是高性能鋁擠壓材制造商,致力於爲全球範圍工業領域尤其是運載工具領域客戶提供具有高強度、高抗疲勞、高耐腐蝕等綜合性能的中高端鋁合金擠壓材及部件的開發制造服務。設立至今,公司持續深耕汽車行業輕量化市場,已成爲包括德國博世、德國大陸、日本電裝、德國貝洱、德國歐福、法國法雷奧、上海SAAA、浙江三花集團、寧波拓普集團(601689)等全球超過500家知名汽車零部件及整車客戶的合作夥伴,公司產品已直接或通過客戶間接進入包括大衆、寶馬、奧迪、奔馳、豐田、本田、捷豹路虎、沃爾沃、吉利、北汽、長城、比亞迪(002594)、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RIVIAN、PSA等超百家車企的多款燃油及新能源車型的供應鏈體系。亞太科技在助力全球汽車低碳節能、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及我國汽車零部件國產化進程方面,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航空航天作爲高性能鋁合金材另一高端應用領域,是公司近年積極部署和拓展的又一重要領域,通過航空質量管理體系規範建設、國家行業標準制定參與、新型材料產品開發等工作的持續進行,公司已陸續獲得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多家飛機整機客戶認證並批量供貨,滿足該領域關鍵部件材料進口替代、持續升級需求,助力我國航空產業自主可控發展進程。同時,基於在高端鋁合金材進口替代、鋁代銅、鋁代鋼方面多年的技術儲備和應用經驗的領先優勢,公司積極對接和參與包括日本大金空調、中海石油氣電集團、以色列IDE等商用家用空調、LNG船體熱交換系統、海水淡化等各領域的有前沿技術代表性客戶的產品升級及新型材料開發需求,以推動該等行業的升級發展。(二)主要產品報告期,公司全方位融入高性能鋁合金材的開發制造,爲包括燃油及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空調家電、海洋工程等重要工業領域提供積極對接服務,助力該等領域轉型升級及新型產品開發。汽車領域產品主要包括:汽車通用熱管理系統管路及連接件鋁合金材,底盤系統用鋁合金材及部件,制動系統用鋁合金材、車身結構系統用鋁合金材及部件、自動駕駛傳感系統用鋁合金材、燃油車動力系統鋁合金材、電動車三電系統鋁合金材及部件、氫燃料電池系統鋁合金材等。航空航天領域產品主要包括:飛機液壓、制動、密封、熱交換、座椅等系統用高強度鋁合金材。家用及商用空調等其他領域產品主要包括:家用及商用空調外機熱交換器微通道管、內機分路管、毛細管、連接件鋁合金材,LNG液化天然氣船體熱交換系統用鋁合金管、海水淡化熱交換系統用鋁合金管等。公司典型產品圖及應用如下:(三)經營模式公司採用“以銷定產”的經營模式,該經營模式的起點和終點均爲客戶。客戶提出產品需求,公司技術部(研發中心)進行產品及生產方案的設計,其核心是材料設計、模具設計、工藝制定;採購、生產部門根據產品生產方案組織採購、生產,主要生產工藝包括半連續成型、擠壓、熱處理、冷加工、深加工等;質量保證部對原材料的採購到產品生產及交付全過程進行嚴格質量控制。(四)行業發展情況、市場地位1、汽車行業1)在節能減排政策與電動化加速的驅動下,汽車輕量化市場正在加速,高性能鋁擠出材細分市場容量不斷增長:A)汽車產銷量穩步:2021年1-6月,我國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984.0萬輛和1000.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6.8%和27.0%;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1.5萬輛和120.6萬輛,同比均增長2倍。展望未來,全球經濟將保持穩定恢復,汽車行業芯片供應短缺、材料價格上漲等問題將逐步得到緩解,汽車行業長期平穩向好的基本面不變。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2025年目標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新能源汽車與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到2035年預測將各佔當年新車銷量的50%,到2025年汽車總體銷量有望達到3000萬輛。B)節能減排政策:根據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我國單車用鋁的具體目標是2025年達到250kg、2030年達到350kg;我國傳統能源乘用車平均百公裏油耗2025年達到5.6升、2030年達到4.8升、2035年達到4.0升;我國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到2025年降至12.0千瓦時/百公裏。根據國際鋁業協會統計,2019年中國燃油車、純電動車、插電混動車的單車用鋁量分別爲128、143、189Kg;鑑於新能源汽車對輕量化的需求更爲迫切,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的單車用鋁量預計將會達到227Kg,同期的傳統燃油車及插電混動車的單車用鋁量爲180、238Kg。C)鋁合金材滲透率尚低的底盤、車身領域將成爲未來5年汽車輕量化的重要增長點及新藍海:例如鋁合金轉向節、副車架、控制臂等產品2019年滲透率分別爲28%、10%、19%,預計2025年滲透率有望達到60%、25%、40%,對應規模爲78、196、104億元;此外鋁合金保險槓、門檻樑、儀表盤支架、座椅導軌等產品的滲透在國內汽車市場拉開帷幕。D)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快速增長疊加輕量化滲透率,該領域汽車輕量化用鋁成爲另一需求增量:例如新能源汽車底盤輕量化市場規模2019年爲46億元,到2025年預計有望提升至320億元,CAGR達38%;鋁電池包、副車架等產品2025年市場規模預計達180、75億元,CAGR分別爲31%、55%;此外三電系統中的鋁合金電池冷卻管路、水冷板等產品的滲透逐步開始。(上述數據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國家工信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國務院《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華西證券(002926)報告)2)伴隨汽車輕量化進程加速及公司市場開拓力度加大,公司產品在國內燃油及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份額穩中有進:A)2021年1-6月,公司鋁擠壓材銷量爲11.35萬噸,向國內燃油及新能源乘用車汽車供應量佔比約爲80%,即9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60%。B)2021年1-6月,國內乘用車產銷量約爲1000萬輛,較去年同期增長27%,按20kg的單車用擠壓鋁材測算(測算依據:a.國際鋁業協會統計顯示2019年中國燃油車、純電動車、插電混動車的單車平均用鋁量分別爲128/143/189Kg,預測2020年分別爲136/158/198kg,假設2021年1-6月單車用鋁平均水平較2020年無變化;b.DuckerWorldwide調研數據顯示2016年歐洲汽車單車用鋁擠壓材佔比爲11%,假設2021年1-6月中國汽車單車用擠壓鋁佔比爲13~14%;c.鋁擠壓材至整車零部件綜合損耗率按30%測算),國內燃油及新能源乘用汽車對擠壓鋁材需求量約爲29萬噸。按上述分析,2021年1-6月中國乘用車用擠壓鋁細分市場供給情況如下表所示:圖:2021年1-6月中國乘用車用擠壓鋁細分市場供給量及比例(單位:萬噸)2、航空航天、家用商用空調等其他行業航空航天是高性能鋁合金材另一高端應用領域。據中航工業、中國商飛、波音、空客等公司預測我國未來20年新增大中型民用客機5000架左右,價值8000億美元左右,同時必然帶動產業鏈上下遊聯動發展。據中國有色金屬報信息,航空器消耗鋁中,擠壓材約佔28%。同時,國家在新材料及軍民融合領域的多項產業升級發展支持政策,進一步奠定了高端鋁合金材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前景。近年,公司積極部署和拓展公司產品在航空航天領域的開發應用,通過國際國內體系規範建設、國家行業標準制定參與、新型材料產品開發等工作的持續進行,公司已陸續獲得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多家飛機整機客戶認證,滿足該領域關鍵部件材料進口替代、持續升級需求,助力我國航空產業自主可控發展進程。基於在高端鋁合金材進口替代、鋁代銅、鋁代鋼方面多年的技術儲備和應用經驗的領先優勢,公司積極對接包括家用及商用空調、LNG船體熱交換系統、海水淡化等領域新產品開發及轉型升級需求。(五)報告期主要經營情況報告期,公司緊緊圍繞以深耕汽車行業爲主,航空航天、空調商用空調及其他進入戰略性轉型升級階段的工業行業爲輔的目標市場開拓策略(以下簡稱“一大三小”產業目標策略),全方位融入和對接該等領域對高性能鋁合金材的需求,堅持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公司產能穩定增長,產能利用率穩步提升,規模效應和運營效率進一步提高。報告期,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2,988.93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9.3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19,261.48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8.5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17,600.51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8.61%。1、堅持規範運作報告期,公司繼續根據證監會、深圳證券交易所對上市公司的監管要求規範運作,經營管理穩健、業務質量提高。公司持續改善符合戰略發展和市場競爭要求的經營管理體系,保持充滿發展活力的經營機制;持續完善安全、環境、質量、生產、內部控制等管理體系,爲公司運營效率提升、產品質量提高奠定良好基礎;在已建立的內部控制體系基礎上,持續強化內部管理改善,加大內部控制實施力度,完善公司治理體系;進一步優化公司管理模式和資源配置,積極推進公司各重大在建項目的進度,全面提升公司的綜合競爭能力。2、深耕高端用鋁市場報告期,公司緊緊圍繞“一大三小”產業目標策略進行市場開拓,實現高性能擠壓材銷量爲11.35萬噸,同比增長60.76%。具體分類如下:單位:噸說明:上述汽車行業“乘用車通用”指公司該類產品在新能源汽車整車、燃油汽車整車上均有使用。1)汽車行業報告期,公司95%產品供應汽車行業,應用終端包括燃油乘用汽車、新能源乘用汽車,其中:用於通用熱交換系統銷量佔49%、同比增幅49%,用於通用底盤車身系統銷量佔比38%、同比增幅60%,主要得益於汽車節能與輕量化進程,而新能源汽車擠壓鋁用量水平的增加進一步推動了該進程;用於通用傳感系統銷量爲1090噸,同比增幅161%,主要得益於汽車自動駕駛趨勢的推進,尚處於起步階段;用於新能源汽車獨有三電系統銷量爲6574噸,同比增長191%,主要得益於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快速增長。2)航空行業航空領域作爲高強度鋁合金材的重要高端應用市場,亞太科技積極部署並推進行業體系認證、產品開發工作,公司產品陸續獲得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多家飛機整機客戶認證並進入批量供貨交付,致力於實現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助力我國航空產業自主可控發展進程。報告期,公司在該領域供貨量爲869噸,同比增長206%。3)空調行業基於在汽車空調領域鋁合金材料超過30年的技術儲備、性能表現、成熟應用等領先優勢,亞太科技積極布局家用空調、商用空調“鋁代銅”市場,全力對接大金、三花等客戶新型升級產品開發需要。報告期,公司在該領域供貨量爲1892噸,同比增長120%。3、持續研發創新報告期,公司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與管理機制,基於新能源汽車、汽車輕量化、軍民融合、航空航天、家用電器等工業領域發展需求,加強新材料、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立項開發工作。報告期,公司共投入研發費用9,183.27萬元,佔營業收入的3.25%。截至報告期末,公司擁有專利413項,其中發明55項、實用新型329項、外觀設計29項。報告期,公司持續獲得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多家飛機整機客戶認證及優秀質量獎等榮譽,獲得浙江三花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風雨同舟獎”、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弗迪科技“傑出質量獎”、中航光電(002179)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優秀供應商”等獎項;公司子公司海特鋁業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多效蒸餾海水談話裝置用熱交換管選用導則》(編號“DL/T2099-2020)的起草工作,該標準由國家能源局於2020年10月23日發布、2021年2月1日起正式實施。4、加強項目布局報告期,公司積極推進各項目的建設及布局。各在建項目及新建項目穩步推進,年產6.5萬噸新能源汽車鋁材項目(以下簡稱“6.5萬噸項目”)基建工作基本完成,設備採購、安裝調試、客戶認證、訂單開發、生產制造等多項工作同步開展中;4萬噸輕量化環保型鋁合金材項目(以下簡稱“4萬噸項目”)產能不斷釋放、產量不斷提升。航空特種鋁材及新能源汽車用高強抗衝擊鋁合金部件項目基建工作按計劃有序開展中。該等項目的建成,符合公司在新能源汽車、汽車輕量化、軍民融合、航空航天、家用電器等下遊市場的布局,有利於公司進一步搶佔下遊應用市場,實現規模化效應和資產結構的進一步提高和優化,爲公司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核心競爭力分析 1、科技與研發優勢 公司專注於工業鋁擠壓材研發與制造,多年以來始終堅持自主研發創新的路線,以技術創新作爲核心競爭力。公司及多家子公司擁有獨立的研發中心,有能力運用自身研發能力爲客戶提供各類高規格產品、非標準化產品的技術開發和生產服務,在“以銷定產”的行業經營模式中,強大的研發設計能力保證了企業滿足客戶需求、擴大市場容量。公司在工藝、產品、管理體系等方面持續開發創新,報告期,公司共投入研發費用9,183.27萬元,佔營業收入的3.25%;截至報告期末,公司擁有技術研發人員387人、專利413項。正是由於公司擁有的先進、獨特的工藝技術以及強大的開發設計能力,使得公司產品具有“多品種、多牌號、多規格”和“高技術含量”的特點。 2、硬件與質量優勢 公司注重產品品質,已獲得BSENISO9001:2015/EN9100:2018(技術等同於AS9100D)航空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ATF16949汽車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武器裝備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三級保密資格等多項體系認證。公司始終將質量保障視爲企業的生命線,通過引進了一系列先進設備進一步來保障產品質量,公司擁有800噸至10,000噸級別的先進擠壓設備,並擁有進口低壓真空鑄造系統(LPC)、除氣除渣精練系統、全方位探傷系統等國內外先進熔鑄系統來確保原材料的高端品質,基於先進的生產、檢測設備和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 3、團隊與客戶優勢 公司擁有一批從業經驗10年以上經驗豐富的行業專家,行業經驗優勢保障了公司發展的穩定性。公司擁有爲不同需求客戶配套的豐富經驗,憑借在全球鋁擠壓材行業範圍內享有高性價比聲譽,已經成爲國內高性能、輕量化材料的重要供應商,公司及子公司的品牌、產品多次獲得省、市“著名商標”、“名牌產品”等榮譽。通過不斷爲客戶創造價值、提升客戶體驗,在行業內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客戶的不斷積累與增加爲公司業績的增長提供了動力。公司的產品質量多年來始終在行業中處於優勢地位。 4、規劃與項目優勢 公司是國內工業領域特別是汽車領域零部件材料的重要供應商,近年來公司業績穩步增長、資產結構不斷優化。公司居安思危,注重改革創新、與時俱進,近年來公司在繼續保持傳統燃油汽車領域優勢地位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在新能源汽車、軍民融合、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海水淡化等新興領域的發展。報告期,公司及子公司積極推進6.5萬噸項目、4萬噸項目、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智能車間項目等項目的建設、產能釋放、產能消化推進工作,進一步降低單位生產成本,爲公司在各新興領域的發展布局、加碼。公司在新的發展形勢下,穩步探索前行、持續發展創新。
三、公司面臨的風險和應對措施 隨着內外部環境持續變化,在公司發展進程中可能面對的風險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點: 1、下遊市場集中度較高的風險 報告期,汽車領域鋁擠壓材在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中佔比較大,其他工業領域收入佔比較小。因此,汽車行業的市場前景與公司發展息息相關,未來汽車行業如因國家產業政策或稅收政策等宏觀政策調整、國家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減少、不可抗力等因素而出現較大或持續負增長,將對公司帶來一定的市場風險。 2、市場競爭程度加劇的風險 隨着近年來節能環保政策的逐步推行、汽車輕量化及電動化趨勢的加強以及鋁擠壓材在軍民融合、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水淡化、海上石油平臺等領域的需求提升,加上上遊電解鋁行業去產能的影響,更多鋁加工企業進入鋁擠壓領域;隨着中國以更開放的姿態迎接國際市場的競爭,國內鋁擠壓材市場將面臨更多國外對手的競爭。隨着行業競爭激烈程度的不斷提升,公司的行業地位和業績增長也將面臨一定挑戰。 3、主要原材料價格波動的風險 公司執行的產品銷售定價原則是“鋁錠價格+加工費”,爲應對鋁錠價格波動影響,公司合理的安排鋁錠的採購時間,以最大限度地實現鋁錠採購時間與客戶訂單的配比。報告期,鋁錠在公司經營成本中佔比較大、鋁錠價格持續上漲,將對公司當期毛利率等指標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4、經營規模擴大的管理風險 截至2020年度公司產能達23萬噸,未來隨着公司新建、在建項目的建設達產,公司預計在2020年至2025年期間將實現約25~30萬噸的鋁擠壓材產能。資產規模和業務規模的相應擴大將對公司管理層的經營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若公司的生產管理、銷售管理、採購管理等能力不能有效提高,組織模式和管理制度不能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可能將會引發相應的管理風險,最終對公司的盈利造成影響。 5、項目管理風險 公司6.5萬噸項目、4萬噸項目、航空特種鋁材及新能源汽車用高強抗衝擊鋁合金部件項目等在建項目的啓動和推進將考驗公司管理層的項目管理能力,包括但不限於基建管理、產線管理、業務拓展等管理風險。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技術轉化、產品認可、工藝延伸、產業政策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可能會對項目如期達到預期收益造成影響。 6、貿易壁壘風險 貿易保護主義導致中美貿易爭端,近年來美國政府積極推行對包括鋁材在內的中國出口商品加徵高額關稅的多項政策,中美博弈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期內美國不會放棄對華的限制和打壓。未來一定時期內,國外市場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對出口貿易帶來一定的風險。 7、疫情影響風險 2020年初以來,受全球範圍新冠疫情爆發及反復因素的影響,國內外尤其是國外汽車、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領域產業鏈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導致公司下遊市場的生產及消費穩定性下降。由於疫情發展的持續性、反復性及不確定性,對公司國內外尤其是國外銷售、物流等帶來一定的風險。 針對上述風險,公司採取以下應對措施: 1、爲應對下遊市場集中風險,在深耕汽車鋁擠壓材市場的同時,公司積極開展產能布局,6.5萬噸項目、4萬噸項目、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智能車間項目、航空特種鋁材及新能源汽車用高強抗衝擊鋁合金部件項目等項目均系公司進一步擴大產能、豐富產品結構、拓寬行業應用的重要舉措,系公司現有業務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 2、爲應對市場競爭加劇風險,公司積極研究和探索市場發展趨勢,持續堅持以客戶需求爲服務重心,通過進一步對研發、生產、質量、物流等子系統的對客戶需求的全面支撐、對產品品質的切實保證,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並爲公司市場開拓提供堅實保障。 3、爲應對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公司積極研究分析鋁價的走勢、優化採購流程,繼續通過採取“鋁價+加工費”的產品定價模式、“以銷定產”的訂單式生產模式及動態調整庫存管理模式等,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鋁價波動對公司生產經營的不利影響。 4、爲應對經營管理和項目管理風險,公司依託多年的輕合金材料研發制造經驗基礎,持續改善符合公司戰略發展和市場競爭要求的經營管理體系,保持充滿發展活力的經營機制;以人爲本,高度重視人才的積累、培養與激勵,注重員工關懷、增強員工歸屬感,以滿足公司現階段和未來發持續發展對人力資源的在量和質上的需求;狠抓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控制成本,不斷推進精益生產,積累先進管理經驗;在建立內部控制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內部管理,加強內部控制,加大完善內部控制規範的實施力度,使公司的綜合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針對公司各產品板塊進行分類運營和區域歸口管理,以進一步提升項目的管理效益。 5、爲應對貿易壁壘風險,公司一方面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政策,努力加大對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額,另一方面,適當調整出口至美國市場產品的價格。 6、爲應對疫情影響風險,公司成立防疫小組,積極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截至本報告披露日,公司無員工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公司積極與客戶尤其是國外客戶溝通,商議分析減小疫情影響的各種可行方案,同時,持續做好公司內部關於人員、場地等的防疫工作,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