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東營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三屆全國(東營)有色金屬工業展高層次專家對接會在東營成功舉行。此次會議設置了啓動儀式、院士專家行、分組洽談三項內容,旨在通過國內外有色金屬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高層次專家和東營市相關產業的企業家合作洽談,推動相關領域技術轉化與項目提升,促進東營市有色金屬、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
啓動儀式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祕書長賈明星,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崇祺、東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馮藝東,海外專家代表、力拓礦業集團首席顧問大衛·喬治·肯尼迪分別致辭。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曹國華介紹開發區區情,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常淮誠主持啓動儀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文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小衛,中南大學副校長郭學益,湖南有色金屬研究院黨委書記李碧平,北京有研科技集團首席專家李紅衛,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王中奎,東北大學冶金學院教授謝峯,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院副教授王文靜,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首席研究員趙寶軍,智利康塞普西翁大學教授 Robort Para,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材料與工程系高級研究員楊印東,瑞典Semtech Metallurgy AB公司總經理Wilhelm Wendt,力拓礦業集團熔煉與精煉方面首席顧問David George-Kennedy,日本秋田大學教授大藏隆彥等30餘位海內外高層次專家受邀出席。來自有色金屬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50餘家企業參加對接交流。
賈明星在致辭中指出,人才興則行業興,人才盛則行業盛。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已經成爲名副其實的有色金屬工業大國。而人才作爲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和寶貴財富,是經濟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第一資源。此次對接會的召開,將成爲一場匯聚智慧、加深合作、啓迪未來的思想盛宴。對加速集聚高端人才資源,加快區域創新發展,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他表示,一直以來,有色金屬工業協會致力於促進中國有色金屬行業的科技進步,重視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與中南大學、東北大學等高校,以及有研科技、中國瑞林等科研院所,在技術支持、項目協調以及專業培訓等方面保持着長期密切的合作。堅持識才、愛才、聚才、用才的理念,引導各方面的專家人才關心關注有色金屬產業的發展,推動有色產業在新常態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
他強調,東營是一塊神奇的熱土,短短20餘年,以銅爲代表的有色金屬產業落戶東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人才引領和支撐作用不斷顯現,越來越多的人才學者逐步成爲有色金屬行業的領軍者,一大批創新創業的項目正在蓬勃發展,成爲東營市有色金屬產業發展與有色企業成長的“主力軍”和“頂樑柱”。希望通過此次會議,進一步促進產業和人才的深度融合,在銅行業發展領域,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圍繞“一帶一路”倡議,穩步推進產能合作,加快經濟貿易進程,堅持共享發展,促進產業協同,針對行業共性深層次問題,建立內部協調協商機制,相互學習借鑑,共謀長遠發展,推進東營有色產業邁上新的高度。
馮藝東在致辭中指出,有色金屬是東營市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東營市第三個過千億的產業。經過多年發展,東營有色金屬產業在冶煉加工的基礎上,產業鏈條不斷向上下遊延伸,形成了從原料回收、冶煉加工,到倉儲物流、技術服務的完整產業鏈條。2017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64億元,利稅73億元,利潤42億元,培育了魯方、方圓、金信、亨圓等4家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的企業,陰極銅產能90萬噸,居山東省第一位,低氧線杆產能27萬噸,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國唯一的“銅及銅材產業知名品牌示範區”,方圓集團“兩步煉銅新工藝”引領着行業的發展,迪賽機電公司是北方唯一的動車電磁線專業生產商,佔中車集團50%以上的市場份額,產銷量居全國首位。
他表示,東營有色金屬產業的迅猛發展得益於持續不斷的對外交流與合作。近年來,我們在美國、智利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穩定的原材料供應網絡,與智利國營銅業、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中科院等國內外20餘家企業高校院所開展了技術合作。委託中國有色金屬技術開發交流中心牽頭制定了《東營市有色金屬產業技術發展規劃(2018-2022)》,進一步明確了未來5年東營市有色金屬產業技術發展的重點任務,目標和方向。今後東營市將提高有色金屬產業的環保冶煉和精深加工水平,向高強高導的銅合金材料、高性能基礎材料發展,打造一流的銅產業基地。
黃崇祺院士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東營市有色金屬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成爲東營市重要的支柱產業,其中銅冶煉、銅加工規模居全省前列,成爲重要的銅產業基地,在行業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他強調,近年來,我國有色金屬產業取得了重要發展,成爲世界有色工業大國,但不是產業強國。面對產業結構、技術水平、資源環境等諸多難題,需要深入開展科技創新工作。通過國內外產學研用的交流與合作,大幅提高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的資源保障能力、技術引導力,從而逐步增強市場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希望有色行業事業單位與東營地方擴大合作,拓展合作成果,特別是工程技術領域的合作,今天與會的專家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程設計等單位,涵蓋了冶煉、材料、加工、裝備制造等領域,希望東營市與這些專家團隊採用多種方式緊密合作,以合作方式實現共贏,共同推進有色金屬行業和東營市經濟建設。
他表示,去年上海電纜研究所就與方圓集團籤訂了合作協議,正在銅的新產品、新技術應用上開展合作研究。今天我們的銅產業,只有銅的基本材料、功能應用材料,在電子行業銅合金材料等方面仍存在短板,我們希望通過開展產學研用合作,把前端的材料,中間的加工,後端的產品,結合在一起,進而在高端產品研發上取得一些突破。這次會議既是行業專家與東營地方企業,也是行業同仁互相交流學習的平臺,希望在東營市的支持下,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促進東營市地方企業的成長壯大和我國有色金屬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David George-Kennedy在致辭中表示,我在有色金屬行業從業34年,走過世界很多地方,也參觀過世界上很多的工廠和大學,近幾年有機會參觀了中國的幾個工程,包括2016年來到東營與方圓集團董事長以及團隊討論交流,使我特別高興,我期待着本次訪問期間再次訪問方圓。
他指出,隨着中國市場對金屬需求的持續加大,有色金屬工業發展擴張的步伐是驚人的。有色金屬行業接受變革的程度取決於技術風險、復雜性,增加的投資,以及生產成本與收益之間的平衡。這些因素在一個積極擴張的行業中變化得更快,這就是爲什麼歐洲在18世紀是變革的中心,北美乃至歐洲在20世紀是各種活動的中心,中國在21世紀已經是將來還可能是最活躍的國家。在這個行業的所有關鍵技術領域,中國的變革都一直是鼓舞人心,碩果累累的,在這方面,東營方圓就是勇敢形象的代表。
會上,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湖南有色金屬研究院、西寧甘河工業園、山東森聯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北京中能清源科技有限公司籤訂合作協議。
山東省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主任劉利印宣讀《2018年山東省院士專家工作站批復文件》。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祕書長賈明星,東營市副市長馮藝東共同爲“方圓公司-張文海院士工作站”揭牌。
啓動儀式結束後,分組召開了有色金屬產業高層次專家對接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層次專家對接會,30餘位國內外高層次專家學者分享了各自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並與東營本地企業負責人進行了討論交流和對接洽談,成爲一場匯聚智慧、加深合作的思想盛宴。在有色金屬產業分會場,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院副教授王文靜作了題爲《高精壓延銅箔表面處理新技術》的主題報告,並對高精壓延銅箔表面處理新技術作了展望:“隨着鋰電子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電子產品的大量使用導致銅箔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銅箔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未來銅箔表面處理技術將向着實現短流程、高效率、低成本、綠色環保方向發展。”《“一帶一路”背景下企業科技創新實踐與技術發展》、《金川銅冶煉技術與裝備發展》、《VR技術在有色金屬領域的應用研究》……一項項新成果在這裏展現,讓在座的企業收獲頗豐。不僅如此,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材料與工程系的高級研究員楊印東,瑞典Semtech Metallurgy AB公司總經理Wilhelm Wendt,力拓礦業集團熔煉與精煉方面首席顧問David George-Kennedy等國外高層次專家也帶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分組洽談同期,黃崇祺、張文海等院士專家一行到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進行了現場考察,在東營有色金屬產業創新發展中心,方圓集團董事長崔志祥詳細匯報了東營有色金屬產業的發展情況,以及方圓集團在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績,並重點匯報了方圓兩步煉銅新工藝生產線當前的生產運行情況,以及在投資、能耗、環保等方面的技術優勢。
據了解,自2016年以來,全國有色金屬工業展已在東營市成功舉辦三屆,累計有來自有色金屬行業銅冶煉及加工、鋁加工、再生利用企業以及行業重點科研設計院所、高校等230餘家單位參展,共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外國高層次專家達100餘名,達成合作意向20餘項,極大地推動了企業轉型升級,加速了高校企業交流,促進了高端技術人才引進融合。
有色金屬產業是東營市着力打造的產業集羣之一,產業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爲“全國銅及銅材知名品牌示範區”,同時開發區有色金屬產業被認定爲省級主導產業集羣,全市有色金屬產業企業95%在開發區行政區劃內。此次高層次專家對接會的舉辦,將充分發揮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行業優勢,組織有色金屬產業高層次專家聚焦地方需求,開展產業對接和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爲全市有色金屬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力,促進形成以人才鏈拓展產業鏈的良好局面。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的原創內容。來源未注明或非銅雲匯的文章,刊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所有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決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