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國銅加工產業認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努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在產業規模、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智能制造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實現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同步發展。
一是銅加工材產量接近翻番,由淨進口變爲淨出口。據統計,2021年我國銅加工材產量1990萬噸,比2011年增長93.6%;全球產量佔比從50%提高到60%,更爲可喜的是,從2011年的淨進口28.07萬噸轉變爲2021年的淨出口10.11萬噸,預計將繼續保有出口增加的勢頭。
二是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涌現出一批龍頭企業。2021年前10家企業銅加工材產量合計約750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38%,比2011年提高約18%。其中,海亮股份、楚江新材、江銅集團、金田銅業、精達股份成爲全球細分領域規模最大企業,同時涌現了金龍集團、寧波興業、博威合金、力博集團、寧波長振、銅冠銅箔、華鑫銅箔、陝西斯瑞、江蘇萃隆等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
三是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中高端產品研發不斷突破。高端銅鐵磷、銅鎳硅、銅鉻鋯等制備、加工工藝、規模化生產技術逐漸成熟;高端引線框架、汽車電子連接器帶、線材、4~6微米電解銅箔、部分高端B30管件等材料實現了進口替代;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銅鐵、銅鈦、銅石墨烯、銅3D打印等新型合金不斷創新。
四是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科技成果不斷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銅管、連續擠壓領域保持全球領先,海亮股份豎爐、電感應聯合精煉-水平連鑄空心鑄坯生產工藝,金龍集團大卷重軟態散線銅管短流程自動生產,大連康豐U形連續擠壓在線展平銅板帶生產等新技術不斷應用。國產裝備進口替代成果顯著,中色科技、重型院、無錫申康爲代表的裝備企業研發能力不斷增強,在熔鑄、熱軋機組、粗軋機組、自動清洗線等領域不斷突破。20項銅加工行業項目獲2021年度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12項;在新修訂的GT/T5231-2022《加工銅及銅合金牌號和化學成分》標準中,新增133個牌號,達到346個牌號。
五是綠色化和智能制造成爲行業發展新理念。銅加工行業積極向綠色化、智能化方向轉型。自2017年以來,銅陵金威、精藝股份等19家企業獲得“綠色工廠”稱號。智能制造改造升級在全行業受到高度重視,涌現了海亮、博威、金田等一批領先企業。
過去十年,雖然我國銅加工產業取得了輝煌成績,全行業已經從“跟跑”逐漸進入到“並跑”,個別“領跑”階段,但我們仍要正確認識和把握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面臨的主要挑戰。一是銅加工材新增需求趨緩,產業發展由中速轉入低速增長階段,迫切需要轉變增長方式。二是行業中低端產能相對過剩,同質化嚴重,整體利潤率低,嚴重影響發展後勁。三是基礎研究亟待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以及產業鏈融合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引領全球創新發展的優秀公司還沒有出現。爲此,我們必須正視問題,通過四個堅持,做到四個實現。
一是堅持新發展理念,實現產業健康發展。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應對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等多重壓力,要在新起點上煥發奮鬥精神,確保供應鏈產業鏈安全可控,實現產業健康發展。
二是堅持協同創新,實現銅材供給高端化。要圍繞囯之大者,以國家重大需求爲指引,加強政產學研用協同,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持續突破“卡脖子”問題,加快推動第四代合金研發上的突破,以及第五代合金的彎道超車,加快高端及個性化產品的研發應用,實現銅加工產業供給高端化。
三是堅持數字化、智能化,實現產業升級改造。數字化、智能化是中國制造業發展重要方向,銅加工企業要堅決貫徹國家“雙碳”行動方案, 在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方面走在有色行業的前列。努力強化數字化轉型,建立專業化隊伍,構建企業層面的智能化支撐體系。
四是堅持合作共贏,打造銅加工發展的命運共同體。行業各企業要進一步聚焦主業,做出特色,打造核心競爭力。同時,企業間要加強溝通與合作,形成高端銅帶箔材料上下遊協同創新發展、互利共贏新業態,共同打造產業鏈命運共同體。
摘錄自作者在中國銅加工產業年度大會暨世界制造業大會中國(銅陵)銅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開幕式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