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江水,和合共生。
安徽省銅陵市金山西路兩側,濫觴於銅陵有色第一冶煉廠——新中國第一爐銅水創造者——金隆銅業有限公司與稀貴金屬分公司相對而立。2018年始,乘國有企業轉型發展和有色金屬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春風,兩家公司整合序幕拉開。
天影長波裏,雙水合流更顯浩蕩之勢:一年間,主產品陰極銅產量創歷史新高;硫酸、黃金產量及全年累計處理的電爐渣、轉爐渣、固鈹等物料均超年度計劃,主要經濟技術指標突破歷史最好水平,繼續保持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
縈回而上,風帆再舉。敢想、敢做,艱苦年代傳承而下的拼搏鬥志,改革開放中孕育出來的創新基因,爲整合而成的新金隆帶來了開放兼容、不懈進取的精神氣質。2018年,新金隆陽極板生產量、處理量首度持平,變大量外購陽極板爲對外出售;硫酸產品率先揚帆出海,出口銷往海外。
“聚焦完善有色金屬產業鏈,積極推進產業、業務、資源等關聯性較強單位的專業化整合。”在近日召開的銅陵有色集團公司九屆三次職代會上,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軍綱舉目張。孤流不在,如今,一個集銅粗煉、精煉、煙氣制酸、貴金屬回收、渣選礦等銅冶煉生產於一體的現代化企業已成澎湃之勢。
挖潛、互補、共享
資源實現循環利用
昔日裏,金隆、稀貴生產系統自成一體,中間環節產出的多餘物料因處理能力和費用的限制而低價售出或委外加工,其中含銅物料的計價系數低至60%,無形間的資源流失和成本消耗日積月累。
現如今,金隆升級改造後的電解淨液系統,可以自行處理稀貴生產中的分銅液。一年裏,處理的分銅液達到21480噸,回收銅量770噸,每年增加綜合效益逾1300萬元。
金隆硫酸鎳生產過程中產出的黑酸,現已不再全部返回電解系統,而部分進入稀貴的貴金屬系統。如此每年處理的黑酸將有6720噸,節約下來的硫酸則達6000噸,回收的鎳量約50噸,綜合效益也有400萬元。
資源難得,須得“吃幹了”“榨淨了”。新金隆的資源循環利用思維不僅落子在了主系統的工藝流程優化上,也着眼於細節處。
轉爐檢修後廢棄的鎂磚進入了他們的視閾。這些廢磚被送入稀貴工場進行破碎後倒運至精煉課,與含銅耐火粉料、粗銅包殼、牀下物等雜料一同加進轉爐處理,一年下來就有500噸之多。改變了傳統的外銷途徑後,銅的回收率得到相應提升。
金隆銅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文燕說:“金隆與稀貴整合後形成了統一的生產指揮系統,廠際溝通通道發生轉變,而工序溝通具備了條件。”
聚力之勢業已形成,新金隆敢爲人先,提出“建設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綠色冶煉樣板企業”的發展目標,未來藍圖清晰鋪開。
前行中,水資源“梯級利用”概念正中鵠的,循環利用產生的規模效應凸顯。月度節約廢水2400立方米,年度節約廢水處理費用115萬元——這是工藝優化後,稀貴綜合回收課產生的廢水送往硫酸課廢酸工序處理達成的結果。年度節約新水365000立方米,節約新水成本約70萬元、清潔廢水處理成本36萬元——這是工藝升級後,金隆硫酸清潔廢水送往稀貴渣選充當緩冷場補水省出的效益。
平衡、替代、協同
生產系統穩定運行
“以時間換空間。”文燕說,金隆與稀貴的整合歷經了不斷的嘗試與探索。水循環系統完善後,新金隆向環保主管單位申報取消稀貴工場廢水排口,綜合回收課廢水處理系統也已停用並納入拆除計劃,在減少每年80萬元人工成本的同時,空出的場地將作爲渣緩冷擴建使用。
不擇細流,河海終就其深。合二爲一的生產系統融合過程得益於每一條涓流的匯聚。新金隆的技術人員算了這樣一筆賬:電爐與渣選每噸的成本分別爲120元和130元,取消中間環節後,渣選成本不會上升,而電爐成本卻相應下降,綜合起來每噸的總成本將有望降低70多元。正因如此,電爐拆除也被列入2021年大修計劃。
數字之中有乾坤,從2018年的各項數據中不難看出,新金隆的生產系統實現穩定運行:設備故障率同比下降43.70%,閃速爐作業率高出預算 0.5個百分點,全廠回收率高出預算0.25個百分點,銅冶煉綜合能耗、硫酸綜合能耗均創歷史最好水平。
這其中,渣選尾礦含銅0.21%的數字格外引人注目。技術人員告訴筆者,這是投產歷史上最好的年份。0.21%意味着什麼?以新金隆年產46萬噸銅的產量計算,指標每降低0.01%將產生400萬元的效益,而這項指標國內平均水平在0.25%左右,新的銅冶煉系統在2018年甚至創下了單月0.19%的紀錄。
積流成河,過程自是艱辛。由於原料品質下降,硫銅比逐年升高,加之投料量的不斷攀升,稀貴工場每月提供的渣選礦遠無法滿足閃速爐冷料需求,“閃速爐熱負荷過重”成了燙手山芋。爲避免爐體壽命縮短,降低投料量的無奈之舉必不能長遠。
系統融合後,技術人員嘗試了包括渣尾礦、轉爐渣、渣包殼、固鈹在內的各種冷料的搭配組合,再經稀貴磨碎後形成直磨礦投入爐體進行試驗。試錯、容錯,再探索……結合理論研究和效益測算,新金隆最終確定了“將部分固鈹與渣包殼直磨作爲冷料”的方案,問題迎刃而解。同時,精礦處理量也得到提高,轉爐日吹煉爐數和外購冷銅處理量增加,一年下來增加的綜合效益達3000萬元。
精細、智能、超越
再赴創新發展徵程
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暢想未來的新金隆將會是什麼樣的?文燕說:
——“它將有更好的原料適應性。”相對於搶手的好礦,品質較差的礦加工費高、處理難度大。“吃”下這樣的原料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優勢是巨大的。
2018年,“閃速爐處理低品質氧化礦機理研究及生產實踐”課題研究結題評審,曾經扎在生產中的難點、痛點,在整合以後的今天,都成爲了新金隆的強項。
——“它將朝着智能工廠的方向邁進。”瞄準人工智能的產業化運用,新金隆制定了五年發展規劃。在規劃中,智能工廠的設想是一步一級臺階走出來的。降本增效、科學的決策程序、開拓更深入的產業鏈條……智能化所釋放出的紅利將爲新金隆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依據。
——“多金屬回收能力將成爲它新的經濟增長點。”整合以後,一條嶄新的發展航道愈加寬廣。經過磨合構築起來的大生產系統,使在整體環境下考慮多金屬回收成爲可能。
把舵定向,“高錸砷濾餅與含銅廢液聯合提錸工藝方法”“一種利用閃速熔煉系統處理復雜銅原料的方法”等多項國家專利的獲得,預示着新金隆發展重心所在。
——“更精細化的管理,更充足的科研投入,將是打造新金隆持續競爭力的關鍵。”從1997年金隆銅業有限公司建成投產,到2009年稀貴金屬分公司正式生產,再到2018年新金隆的開啓,高效管理所帶來的成本優勢一直在延續。
然而,中國在變,世界在變,這樣的優勢差距逐漸縮小,競爭力雷同則預示着力量的消解和減褪。2019年,新金隆全面鋪開“成本進課室”,所要達成的,便是俗話說的:“別人能掙錢,我們掙大錢;別人不掙錢,我們掙小錢;別人會虧損,我們要持平。”
對標找差距,對標也是在自我省視。與輝煌曾經相對、與行業標杆相對,縱橫交錯的視野亦體現在了新金隆對現場環境整治和自主科研能力提升的規劃上:“綠色”“清潔”“創新”,是不斷變化之中的永恆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