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球精煉銅供需基本平衡,2018年如果總供應不出現太大意外,供需仍然以緊平衡爲主,2019年缺口或比較大。
銅精礦企業產量總體下降
2017年至2020年,十大銅精礦企業目前只有2018年嘉能可因非洲礦山復產則增加銅礦供給。但是由於總量僅20萬噸,而其他礦商沒有增產項目,資本支出受限,十大銅精礦企業產量總體是下降的。
不過,2017年,受銅價格上漲的刺激,英美資源、嘉能可加強對銅礦資源的擴展,在祕魯新一輪的銅礦擴張中,扮演了積極的角色;加上必和必拓、力拓、智利國家銅業,整體上國際十大銅精礦企業多數均有所行動。此外,必和必拓和力拓對未來銅市場延續保持樂觀態度,因此,十大銅精礦企業未來擴產依然以這兩個企業較爲積極。但要形成新一輪供應需要時間,從2017年來看,實際投資主要集中在2018年,因此,需要關注2018年十大銅精礦企業真實的投資到位情況。
十大銅精礦企業之外,2017年主要的礦山增量大多數已經如期釋放,不過厄瓜多爾礦山由於產量較大,因此是分批次釋放的,根據2017年的跟蹤,十大銅精礦企業2017年供應增量爲23.8萬噸,2018年預估爲31.5萬噸,2019年預估爲24.5萬噸。
2016年主要停產的銅礦企業有三家,分別是嘉能可的剛果Kamoto銅礦、Vedanta Resources贊比亞的Nchanga銅礦、Imperial Metals加拿大的Huckleberry礦。其中,嘉能可計劃是2018年復產,其他兩家暫時無計劃,不過,從其停產的原因來看,主要是因爲價格問題,因此,停產企業復產也是可能的供應彈性因素。
2017年,由於銅價格較好,因此沒有新增的礦山減產,而2017年此前減產的礦山也沒有復產,因此2018年主要關注復產情況。
綜合情況來看,2017年開始,全球銅精礦供應彈性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新增產能,二是在產產能彈性,三是停產產能復產(由於只有嘉能可的停產產能有復產時間表,其他的停產產能只能假設會在2018年、2019年復產)。
從綜合情況來看,2017年其他礦山增量23.8萬噸,十大銅精礦企業減量爲51萬噸,因此總增量爲-27.2萬噸。2018年其他企業新增產能彈性31.5萬噸,十大銅精礦企業產量彈性和新增量爲50萬噸,2018年相對剛性增量彈性大約爲81.5萬噸。2019年新增的礦山彈性爲24.5萬噸,2020年新增的礦山彈性預估爲55萬噸。另外,復產的礦山彈性爲35.6萬噸。
精煉產能投放以中國爲主
國外精煉項目擴產主要集中在2016年,計劃精煉產能投放爲45萬噸,但是2017年國外精煉項目比較少,僅1萬噸。另外,2017年跟蹤結果顯示,2018年哈薩克斯坦和越南冶煉產能有一定增量,爲17萬噸。2019年主要是以印度爲主,更遠期展望主要是智利國家銅冶煉精煉項目。中國冶煉產能,原本集中在2016年投產,但是因各種因素,2016年實際的投產產能並不多。
2017年冶煉產能實際投放受到加工費的阻礙,第四季度基本上沒有太多新增產能投放,因此,新增產能預估集中在2018年,預估量可能在80萬噸左右。2019年冶煉產能主要預期是以雲銅在福建和內蒙古項目爲主,以及五礦項目,預估大約爲80萬噸。
另外,再生銅方面,2017年新增的再生銅項目不變,預估仍然爲80萬噸。
2018年預計全球範圍內投放精煉產能或在97萬噸左右,主要以中國精煉產能爲主;2019年,精煉產能預估投放120萬噸,主要是中國和印度企業爲主。2020年,主要是中色在剛果的10萬噸項目。
中國銅需求支撐較強
預計由於新增消費熱點推動,2018年中國精煉銅需求或在37萬噸附近。
據電力行業分析,主要依據是《配網改造行動計劃2015—2020》,根據其行動目標:通過實施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有效加大配電網資金投入。2015年—2020年,配電網建設改造投資不低於2萬億元,其中2015年投資不低於3000億元,“十三五”期間累計投資不低於1.7萬億元。2017年,國家電網投資基本上主要集中在特高壓領域,另外,以電代煤取暖領域取得較大進展,成爲2017年下半年銅電纜需求的重要力量。此外,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隨着國家電網跟進,樹立資產全壽命周期理念,綜合考慮負荷增長、分布式電源並網、電能替代、電動汽車等新型用電設施大規模發展,補齊城鄉配電網短板,到2020年使農村戶均配變容量達到2.2千伏安,城網、農網供電可靠率分別達到99.99%、99.88%,配電自動化覆蓋率達到90%以上。深入推進重點城市世界一流配電網建設,集中力量抓好京津冀及周邊“煤改電”、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等重點工程,高標準高質量建好雄安電網。因此,2018年至2020年,農村配電網建設值得期待,隨着特高壓建設逐步完成,2018年重點關注配電網改造。
我們此前測算,如果按照改造目標,新增高、中壓配電線路不超過160萬公裏,需要電纜480萬公裏,按照投資目標,年度完成爲96萬公裏/年,大約新增用銅量爲20.5萬噸/年。
從2017年東北取暖季情況來看,東北地區的棄風率明顯下降,整體風電和光電的潛力依然巨大,根據十三五規劃的裝機增量爲17000萬千瓦,平均年度需求提升5萬噸左右。
2017年,整體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速較2016年有所下降,預估年度同比增速下降至50%附近,但是,由於基數增大,2017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的增量依然高於2016年。另外,盡管預期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可能會發生改變,但是因有生產企業產量比例託底,整體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支撐決心並未變化。
另外,國外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歐美的基礎設施再更新,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網建設。
廢舊銅進口影響有限
有消息稱,2018年底廢電線、廢電機馬達、散裝廢五金等所謂“廢七類”將禁止進口。《國家限制進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廢物目錄》涉及銅的第六類和第七類,第七類進口監管比較嚴格,不單單需要進口資質,也需要進口批文。
由於第七類廢銅進口不僅僅需要資質,而且需要進口批文,因此,從政策上來看,2018年的進口批文會從緊發放,而2018年底將不再發放2019年的進口批文。截至目前,2018年的批文尚未發放。因此,實際禁止廢舊七類進口,是通過控制批文的方式來進行的。
影響主要從兩個方面體現:1.影響的量,2.影響的修復性。我們通過國別的消費結構測算,從廢銅劃分爲,日韓、歐洲、美澳,並且從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消費結構推測廢舊銅產生的結構,對應廢舊七類進口的量折算,月度可能值在2.87萬金屬噸附近,年化爲34.4萬噸。由於廢舊六類和七類進口一開始就需要有嚴格的資質,因此七類進口主要是以大型拆解企業爲主,或者進口貨源回流至拆解企業。而廢舊七類,廢舊馬達、廢舊電纜拆解,實際並不需要特別復雜的設備,因此,投資周期是比較短的,綜合資料顯示,大約一至兩個季度。
另外,國內部分拆解企業(主要是廣東地區)已經提前在東南亞布局。
所以,未來不確定:在於東南亞地區的環保和進口政策,不過由於東南亞國家衆多,預計同時出臺不利政策的概率較小,按照時間節點計算,影響可能不會超過一個季度。
因此,影響體現在一個季度的供應上,大約8.61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