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是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原材料,也是重要的大宗國際貿易商品。中國銅工業在近幾十年間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落後到先進的發展歷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國際銅業協會的研究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銅用量爲1340萬噸,佔全球總量的近50%,2017年全球銅用量約爲2835萬噸,過去10年間的年復合增長率爲1.5%。中國銅用量在過去十年間年復合增長率達7.4%,遠超歐、美等經濟發達國家,成爲全球銅工業最重要的市場之一。”4月20日,在2019中國國際銅業市場與發展高峯論壇上,國際銅業協會亞太區總裁徐弘提到。2017年,歐洲和美洲兩大世界經濟發達地區銅用量(全銅消費,包括精煉銅及再生銅)爲480萬噸和350萬噸,分別佔全球的17%和13%,10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爲-2.6%和-3.3%。這兩個地區已步入後工業化時代,經濟模式也已經轉變爲以消費爲主,銅需求強度也逐步減弱。2017年,印度和東南亞國家用銅量分別爲127萬噸和122萬噸,10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達4.1%和4.5%。這是全球範圍內除中國外,銅用量實現正增長的兩個國家和地區,過去幾年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由於材料選擇趨向於非銅材料,所以銅用量增長速度低於宏觀經濟發展速度。未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銅用量也較難達到中國的水平。
我國用銅量連續10年上升
徐弘表示,過去10年間,我國銅用量一直處於上升過程。2007年中國銅用量約爲658萬噸,全球佔比只有26%,但10年後的2017年,我國銅用量佔比達到了47%。這個成就不僅僅是工業化、城鎮化等終端驅動因素拉動的結果,銅冶煉、加工等上遊企業的發展也爲下遊需求提供了有力保證。
國際銅協數據顯示,2017年房屋建築用銅量佔我國總銅用量的22%(從用途維度來說,包括住宅、商業工業用房,從產品維度講,包括電氣和非電氣部分,電氣部分包括電力電纜、布電線等電氣設備,非電氣部分包括諸如銅裝飾配件、中央空調銅管等);電力基建用銅量佔總量的20%(用途維度包括發電及輸、配電行業,產品維度包括電力電纜及變壓器等電氣設備);家電及電子信息用銅量佔總量的15%(包括普通家用電器、手機、電腦等);交通運輸用銅量佔總量的13%(包括交通設備及輔助基礎設施。設備產品包括汽車、飛機、輪船等,輔助基建包括鐵路、公路、機場等);空調及制冷、工業設備用銅量分別佔總量的11%和10%(包括家用空調、冰箱、變壓器、電機產品等)。
工業化和城鎮化
驅動我國用銅量增長
“我們認爲,中國銅終端市場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來自於市場規模、銅密度及市場份額,市場規模主要取決於工業化和城鎮化,銅密度(單位用銅量)主要取決於安全性、綠色發展以及能效;市場份額主要取決於材料選擇、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徐弘說。在過去10年間,中國銅用量主要驅動因素來自於工業化和城鎮化拉動的結果。國際銅協認爲,銅密度也逐漸成爲拉動銅用量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未來,我國經濟結構逐漸由粗放式轉變到以綠色、節能、減排、新能源發展爲核心的新經濟模式。銅因其低電阻、可回收的金屬特性,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仍舊爲中國經濟發展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截至2019年3月,我國各項宏觀指標均呈現增長趨勢。GDP高於預期,PMI比2月上升1.3個百分點至50.5。3月PMI主要特點是生產活動加快,內需繼續改善。春節過後,制造業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升至6個月高點,其中生產指數爲52.7%,高於上月3.2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爲51.6%,高於上月1.0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擴張加快,表明隨着國家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簡政減稅降費政策逐步落地,供需兩端有所回暖,新動能較快增長,消費品行業運行穩定,都成爲拉動銅消費的利好消息。
房地產方面,2018年投資仍舊保持較高的增長態勢,但在竣工面積上出現輕微下滑的趨勢。整體市場還是呈現健康、平穩的發展態勢。在電力基建方面,2018年也實現了微幅增長,主要投資來自於電網投資。自2015年以來,國家出臺一系列配網和農網改造的政策。電力電纜從2014年開始出現下滑態勢。這與國家出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促進行業向良性、健康方向發展的政策密不可分。同樣受到行業整合以及市場周期性因素影響的,還有家電和電子信息中的洗衣機產量、電腦產量及工業設備中的變壓器產量及工業交流電機產量。
在空調制冷方面,房間空調產量在經過2017年高速增長過後,呈現下降趨勢。國家近期出臺的高能效家電鼓勵政策或將拉動新一輪的需求。規模保持高速增長的就是交通運輸裏面的新能源汽車。早在2012年我國就推出新能源發展的規劃,2018年中國生產、制造新能源汽車130萬輛,較去年有大幅增長。盡管新能源汽車行業還處於發展初期,但這個趨勢使得我國向低排放、低能耗、綠色出行前進了一大步。
銅密度將成爲更重要的
銅需求量驅動因素
徐弘認爲,由於經濟結構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政策的影響,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規模對銅用量的拉動作用不會再次高啓,但是密度或將爲銅用量增長帶來新的機會。
國際銅協在房屋建築、房間空調、變壓器和中小型交流電機4個指標體現密度增長及其所帶來的銅用量方面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建築方面,銅密度的增長來自於行業及用戶對電器安全性及電能質量不斷提高的要求,體現在銅在導體材料選擇的重要性以及對於大截面電纜需求的不斷增高,這些都拉動了銅用量的提升。徐弘介紹說:“根據我們的數據,2017年較2016年銅密度增長4%,所帶來的銅用量約在7萬噸。此外,能效的提升拉動房間空調、配電變壓器和中小交流電機銅密度的增長。國際銅業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房間空調、變壓器和中小型交流電機較2016年能效提高了2%、2%及0.5%,增加銅用量分別爲6000噸、8000噸、13000噸。2017年,以上4種產品由密度提升已經帶來近10萬噸銅用量,且這個數字僅僅由密度提升來的,與規模增長沒有任何關系。2017年,中國銅用量較2016年增加6%,絕對值增長約70萬噸,其中約15%的增長來自於密度增長。”隨着我國的經濟發展更加趨向於綠色、節能、高效,銅密度將成爲更加重要的拉動銅需求量的驅動因素。
積極開拓
銅在終端領域的新發展
國際銅協研究數據顯示,我國電力電纜、建築導線、家用空調用銅管、變壓器、工業電機五種銅終端產品的銅市場份額都高於世界其他國家。
研究表明,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和對材料的選擇,成爲影響市場份額的主要因素,電能替代、生活舒適度、供電可靠性、電氣安全、電能質量、智能化等因素推動了單位面積的銅密度增長。以汽車行業爲例,當前大多數內燃機汽車用銅量不超過23公斤,但是混合電動轎車用銅量約爲40公斤,純電動轎車用銅量爲83公斤。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研究員曹子健表示,2018年中國電動乘用車累計銷售105.3萬輛,同比上升61.7%。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3月,全國充電設施超過92萬臺,市場規模穩定快速增長。預計到2030年,設施規模充電站超過14萬座、充電樁超過5000萬個。這一結論預示銅的需求將隨着電動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而進一步擴大。
近幾年,數據中心發展步入快車道。2017年,智慧概念下的線纜行業電源線用銅量約5萬噸,同比增長約25%。其中數據中心電源線用銅量約1.3萬噸,同比增長58%。上海數據港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兼數據中心首席架構師王海峯表示,數據中心的材料基本爲銅+鋼,但無論從成本還是佔比比例來看,銅都佔據了絕對優勢。隨着互聯網流量激增,雲計算市場高速發展,未來三年中國IDC數據中心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可接近305億美元。
銅及銅合金材料在高速鐵路結構材料的應用中佔有重要地位。中國電工技術學會軌道交通電氣裝備專業委員會祕書長劉志剛表示,高鐵所需變壓器和電機中大量使用銅。根據國家規劃,到2020年我國鐵路總裏程將達12萬千米。到2025年,軌道交通網絡覆蓋還將進一步擴大。
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球比重的不斷擴大,也對銅產業產生利好。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需要的銅量是傳統能源銅需求的數倍。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汪萍表示,我國的發電量從2010年開始就位列世界第一,目前中國並網太陽能發電、風電、核電發電量的佔比快速增長。
隨着技術發展以及國際間交流的進一步加強,高銅市場份額產品也會面臨材料選擇的壓力。徐弘建議,銅工業應該上、下遊共同努力,保護我們的銅終端產品及其銅市場份額。中國是全球銅工業最重要的市場之一,特別是終端行業的發展,我們有必要給予銅終端應用行業更多關注。中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經濟結構也處於調整時期。“量”固然重要,但未來將是以“質”爲主的時代。同時,節能、綠色、創新、可持續發展也是未來工業發展的主題。中國銅工業上下遊應齊心協力,共同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