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以來,國內銅價走勢弱於外盤,國內外價格呈倒掛之勢,3月份國內外負價差持續拉大,一度達到千餘元。由於國內冶煉廠採購進口原料時用國外價格進行結算,而在國內銷售電銅產品則採用國內價格,這意味着每進口一噸原料,就要面臨超過千元的損失,冶煉廠的加工收益被蠶食殆盡。
面對不利的市場局面,在集團公司統一部署下,這個公司迅速做出判斷:通過加大電解銅出口,一方面規避負價差損失,另一方面通過增加國外市場供應,減少國內銷售,爭取扭轉外高內低的市場局面。決策一出,公司商務部隨即開始市場詢盤及談判工作,在短短一周之內就達成6000噸出口電銅現貨協議,並在生產、質計、運輸等部門單位的通力合作之下,加大馬力備貨,並臨時調配集裝箱和駁船,火速安排產品交貨。公司在3月份實現了6000餘噸電銅出口,一時間,銅陵外貿碼頭上、長江內河流域集裝箱駁船上,滿載的盡是帶有金隆銅業LOGO的出口電解銅。
與此同時,國內各大冶煉廠也紛紛響應,增加現貨出口量,短期內大量的電解銅被交至國外市場。隨着出口銅量的增加以及中國政府大規模降稅政策措施落地,兩市負價差迅速回落,並在4月初轉變成正價差,冶煉廠進口原料從虧損變成了收益。金隆公司也完滿地達成預期目的,實現了奇效:通過加大出口,一是規避了巨額負價差損失;二是利用公司產品品牌(TG-JL和JINTUN)均通過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注冊認可的優勢,遠銷東南亞、歐洲等地,提高了金隆品牌認知度,擴大了品牌影響力;三是解決了國內消費不興、內銷吃力的困難,及時消化公司庫存,避免資金積壓;四是跟隨集團公司步調,與國內其他冶煉廠配合發力,促使市場迅速回到正常狀態,既保證了國內銅冶煉廠的加工收益不受損失,更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彰顯了中國銅業的實力,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