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Mining.com網站報道,來自埃克塞特大學、英國地質調查局和薩裏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通訊:地球與環境》期刊發表研究論文,試圖解決斑巖型銅礦成因模型之間的銜接問題。
科學家在文中解釋了斑巖型銅礦在地表以下、深部大型巖漿房上面延伸幾公裏的原因。
雖然大多數近地表斑巖銅礦牀已經發現,但其獨特地質背景使得斑巖型礦牀少見。也就是說正確了解斑巖型銅礦形成機理以及空間分布特徵對於礦業公司尋找未發現資源意義非凡。
在當前形勢下,這一點尤爲重要。預測表明,如果不能建設新的礦山,到2030年每年銅短缺量將達到1000萬噸。
研究人員稱,他們發現了成礦流體從母巖漿分異,搬運,並通過“晶質蘑狀巖牆”(Crystal mush dykes)聚集到成礦環境。
本文第一作者勞倫斯·卡特(Lawrence Carter)在媒體發布會上稱,關於這些巖牆的認識對建立斑巖礦牀勘查模型以及研究其他成礦系統和火山作用都非常有用。
爲取得以上認識,專家們在美國內華達州耶靈頓(Yerington)斑巖型銅礦帶開展了野外考察,並對所採集的樣品進行了微構造和地球化學分析,該成礦帶在一條8公裏的垂向剖面上出現了一系列斑巖銅礦牀。
沿這條剖面,研究團隊在巖牆中發現了相互連接、呈蠕蟲狀的石英網脈,這些石英脈曾經埋藏在銅礦牀之下。這表明,由長石和石英組成的蘑狀巖體曾發育大量孔隙。這些蘑狀巖體是來自深部下伏巖漿的大量流體運移的通道。
研究團隊認爲,這個突破爲尋找新的斑巖型銅礦牀提供了思路,所提出的成礦機理對於研究其他礦牀類型以及火山系統脫氣作用也有幫助。
目前,全球70%的銅來自斑巖型礦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