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加工是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爲全球最大的銅材生產國和消費國,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近年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和發展環境,銅加工產業積極推進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保持了行業的持續快速發展。目前,銅產業加工能力不斷提升,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整個行業呈現了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但同時也應看到,全行業仍存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產品附加值較低等問題,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爲更好抓住這一重要機遇,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首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描繪了建設制造強國的宏偉藍圖,提出十個重點領域和五個重大工程,其中新材料是重點推進領域之一。去年年底,國務院成立了23個部門組成的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馬凱副總理擔任組長。今年年初,又組建了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國務院從加強統籌協調、聚焦發展重點、提高創新能力、完善平臺建設、拓展應用領域、營造發展環境等方面部署了工作重點,中央和地方都在全力推進新材料產業快速發展。
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營造良好市場環境促進有色金屬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將“精密電子銅帶、銅鎳合金板帶材、高性能銅箔”列爲了着重發展的關鍵基礎材料。銅加工行業應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按照建設制造強國目標的總體要求,加快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在保持傳統電力、家電等領域穩定發展外,積極與新能源汽車、電子等領域合作,開發新興產業用銅材,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搶佔高端市場。
中國銅產業基本概況
2016年,我國銅採礦企業共274 家,資產總額1040億元、負債率58%,主營業務收入668億元;銅冶煉企業209家、資產總額4668億元,負債率63.8%,主營業務收入8506億元;銅加工(包括銅線、銅板帶、銅箔、銅管、銅棒等)企業1302家,資產總額4004億元,負債率59.4%,主營業務收入10071億元。全國銅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9245億元,與整個有色金屬行業比較,銅產業資產佔全國有色行業總量的23%,收入佔35%。
我國銅產業儲量總額3000萬噸,全球佔比4%,排名世界第六;銅礦產量161萬噸,全球佔比10%,排名世界第二。以下三類總量均爲世界排名第一,分別是銅精礦產量766萬噸,全球佔比34%;銅精礦消費量1030萬噸,全球佔比46%;銅材產量1682萬噸,全球佔比65%。
目前,我國銅礦分布由原五大基地爲主,逐漸擴展到向西部地區延伸,如內蒙古、新疆、西藏等。銅冶煉行業除了在四大資源基地分布外,在沿海地區(山東、廣西)在銅冶煉分布的比重在加大。銅加工行業分布部分由發達省份地區向中部地區轉移和上遊生產基地轉移。
2010年以來,銅產業投資發生了一些變化,礦山投資比較穩定,且在2014年銅礦山投資大於冶煉,近幾年投資額都維持在250億元左右;冶煉投資在2011年達到338億元高峯,隨後投資出現大幅下降,2016年爲190億元;銅加工行業投資熱點不減,2016年達520億元,2016年整個銅行業投資953億元,佔全國15.3%。
中國銅加工產業發展現狀
生產方面,數據顯示2000~2016年,銅材產量年均增長15.8%,遠高於銅礦和精銅增長速度。但近幾年增長幅度明顯放低,近三年,年平均增速爲7.2%。資料顯示,2016年銅材產量1682萬噸,是2000年的10倍。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統計,2017年1~6月銅材產量1014萬噸,同比增長7.66%。2000~2016年銅礦、精銅生產增長速度分別爲6.6%和11.3%;2017年1~6月銅礦和精銅同比增速分別爲4.09%和7.16%。
世界銅加工主要生產國爲美國、日本、德國、韓國、意大利和中國。2001年中國銅材產量佔世界比例爲14%,排名第三,到2016年,此比例上升到65%。
過去十年,我國國內銅加工產品結構比例中,線材的比例呈現上升趨勢。截至2016年,銅線材佔比由2010年的38%上升到44%;管材比例由2010年的18%下降到2016年16%;2016年板帶材比例比2010年下降了3%。
進出口貿易方面,多年來,我國銅材一直呈現淨進口狀態,但淨進口量逐年在減少,2004年淨進口量最高達80萬噸,隨後銅材進出口量均在下降,2016年淨進口量爲11萬噸。2017年1~5月淨進口量爲2.5萬噸。從產品來看,除銅管處於淨出口以外,其他產品均爲淨進口。
銅管是我國銅產品生產增長最快的品種,2000~2016年年平均增長速度爲20%,2016年我國銅管產能320萬噸,產量爲280萬噸,產能利用率87.5%,也是銅加工產品產能利用率最高的。排名前10家生產企業產能151萬噸,佔比47%;產量105萬噸,佔比37.5%,產業集中度相對較高。2003年開始,銅管爲淨出口,近幾年,我國銅管出口量在15萬~17萬噸之間,進口量在1.5萬噸。
2010~2016年我國銅板帶產量年增長7.2%,2016年爲325萬噸,成爲第二大類銅加工產品,產業集中度較低。16家代表性企業產量共計87.4萬噸,佔全國27%。企業規模偏小,產能利用率預計爲67%。這說明,市場份額向優勢企業集中、普通產品產能過剩嚴重、市場競爭激烈、加工費下降。銅板帶是我國淨進口銅加工產品,但淨進口量在減少,2006年進口量最大是33萬噸,近幾年進口量在13萬噸左右,而出口量一直維持在3萬噸左右,目前沒有較大突破。
由於新能源汽車發展,對鋰電銅箔需求突增,造成2016年銅箔市場供應出現短缺,成爲市場投資最熱的品種。2010~2016年銅箔產量年平均增長10.4%,其中2016年產量爲29.16萬噸,增長22.3%;預計2017年銅箔產量將達35.8萬噸,同比增長22.7%。其中鋰電用銅箔產量2016年爲5.88萬噸,佔整個銅箔產量的20%,而2011年此比例僅爲6%。銅箔的主要生產企業產業集中度較高,有11家企業產量超過萬噸,佔全國產量近90%。多年來,我國銅箔仍依靠淨進口,每年進口量在13萬噸,出口量在2萬~3萬噸。另一方面,覆銅板呈現進出口狀態,近年進口8萬噸,出口10萬噸。
2016年銅杆產能1120萬噸,產量670萬噸,產能利用率爲60%,有20家生產企業產能超過20萬噸,最大企業產能達100萬噸,2016年前10家企業產能406萬噸、產量近300萬噸,產能利用率達74%,產量佔全國的44.5%。
中國銅加工產業發展趨勢
我國銅加工產業發展趨勢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產業布局分散。今後除了在發達省份和沿海地區分布銅加工基地,在銅資源分布地會加大銅加工產業基地投資,特別是在西部地區會增加一定份額。
二是產業集中度提高。未來行業競爭激烈,一方面行業兼並重組增加淘汰落後企業。另一方面,新進入者加入,通過新材料、新技術、新市場等優勢,參與提升行業競爭力,提高行業集中度。
三是市場需求仍有空間。未來市場呈現高、中、低不同層次需求,中低需求增長緩慢,高端產品需求保持高速增長,同質化趨勢明顯,市場競爭激烈。
四是銅加工大型企業向規模化、國際化趨勢發展,中小型企業將向專業化、特色化發展。
五是“走出去”步伐加快。借助國家推動“一帶一路”發展契機,加快國際合作。主要體現在擴大產品出口、海外並購趨勢、在境外投資建廠三個方面。
六是產業技術升級。“互聯網+”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兩化融合在銅加工行業推廣將凸顯行業競爭力。
七是呈現園區發展模式。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已有銅加工企業退城入園、新企業布局在高新區或新材料基地等,而政府對企業發展的服務功能也由此加強。
八是產學研合作加強。爲了拓展創新驅動,加強科技攻關,企業將更多地聯合高校、研究機構,加強多方面合作。
中國銅產業發展重點任務
我國銅產業發展重點,首先是創新發展。模式方面,鼓勵大企業兼並重組、多種經濟成分混合所有制企業建設,建立大型銅加工企業和研發基地,樹立國際品牌戰略。科技方面,要圍繞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生態保護等科技攻關,開展新型材料研究,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擴大新型領域的應用科技攻關,滿足在綠色環保材料的應用。行業可推動實施“互聯網+銅”,加快智能化企業發展,推動產業升級。管理方面,應增強企業戰略管控、投資決策、財務管理、資本運作、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控制力,實現對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的精細化、規範化管理。體制方面,激勵機制、約束機制、競爭機制、發展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正確引導、激勵員工的行爲,激發員工不斷進取的精神,不斷積累企業發展後勁。
其次是開發發展。銅產業要借助“一帶一路”願景,以產業鏈的模式“走出去”。在“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支持以產品換資源、以基礎設施建設布局材料基地等產業鏈的模式“走出去”,從國家層面統一協調,爲“走出去”企業引入戰略合作者。同時,加快銅加工產業“走出去”步伐,健全材料產業“走出去”服務保障機制,加強經貿、外匯、財稅、海關、外交等政策協調和支持。還要鼓勵優勢企業參與國際並購,參與新材料研發、產品國際標準制定,引進國際先進技術。
再次是協調發展。建立銅產業上下遊產業信譽體系,信息溝通、資源共享、協調配套、共贏發展;建立物流、回收、產品研發體系;嚴格執行《環境法》、建立在線污染物排放的監控系統,保障生產、居住生態環境優美;企業建設與城市規劃相互銜接,還應注重社區居民的利益訴求,平衡各利益方關系。
最後是共享發展,銅加工企業要重視推進企業社會責任戰略,履行對用戶、員工、社區以及環境等多個方面的責任。改善企業所在地基礎設施和礦區周邊羣衆生產生活條件,吸納本地員工。實現企業反哺社會,使得企業屬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帶動區域共同發展。
(本文內容由本報記者邱熙然根據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中奎在2017年中國銅加工行業發展論壇報告內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