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虧損4.2億元到 2017年虧損1.2億元,再到今年上半年虧損0.29億元,安徽銅冠有色池州公司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減虧。今年8月份,該公司實現盈利200萬元,首次打破了10多年來只虧損不盈利的格局,實現了蝶變。“這都是降槓杆、調結構、強管理的結果。明年,公司有望全面扭虧爲盈,實現真正脫貧。”該公司經理李新信心滿滿地說。
初秋的池州風光旖旎,處處是美景。筆者近日走進該公司採訪,發現該公司近期“風光”無限好:2018年1——8月份,鉛鋅產銷量月均達1.6萬噸,產銷量再創新高;新產品壓鑄合金在7月23日試生產後,次月成功銷往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市場;9月12日,該公司熱鍍合金新產品問世,積極與馬鋼公司進行戰略合作,在高端板材產品中進行試驗。
泰山壓頂,能否承受之重?
2007年,銅陵有色、池州市政府和池州泰達冶金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投資組建池州公司,銅陵有色公司以70%股份控股。由於當時受經營方向和生產方式調整影響,該公司2011年新建的10萬噸鋅系統在試生產幾個月之後就偃旗息鼓,而年產10萬噸的鉛系統生產量也不足6萬噸。債務像滾雪球般地越滾越大。到2014年末,池州公司負債率高達134%,僅2014年就虧損達4.57億元,其中九華冶煉廠虧損高達4.2億元,是銅陵有色公司名副其實的“虧損王”。
如此大的“窟窿”,不僅僅是池州公司的切膚之痛,也是銅陵有色的巨大包袱。一場拯救銅冠有色池州公司生死存亡的大行動在2015年初拉開序幕。銅陵有色以全資方式進行收購,將黃山嶺鉛鋅進行分離,採用“冶煉廠 碼頭”模式,成爲銅陵有色單獨全資子公司。
生死大拯救,還能救活嗎?
這麼小的生產規模竟有這麼大的虧損,虧損源到底在哪?人、財、物基本生產要素具備嗎?這個企業還能救活嗎?一連串的問題拷問着該公司主要負責人李新。
銅冠有色池州公司的現狀怎麼看?困難和問題怎麼解決?扭虧爲盈怎麼幹?一場場“面對面”的生存發展大討論在公司展開。
不破不立,破而後立。在集團公司大力支持下,一次性幫助解決歷史債務10億元,企業負債率下降了30多個百分點;重新開啓停產多年的鋅生產系統,並投入1.2億元對鉛鋅三聯動系統進行改造,產品結構不斷得到完善,生產能力穩步提升。
機構改革層層加碼,人員優化層層推進。公司首先對機關進行了精簡,由以前的20多個科室變爲6個責任部門,實行“部門長制”;其次是將“多車間”合並成“分廠制”,“多班組”組合成“大班制”,着力解決生產環節冗雜問題;再次是對生產崗位人員重新優化組合,實行競爭上崗。
此外,該公司建立扁平化管理制度,“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得到充分落實,消除了以前在管理過程中出現的“腸梗阻”現象。“扁平化管理和部門長制、分廠制、大班制的建立,更便於協調,工作效率更高。”該公司鉛分廠廠長王進明說,現在鉛分廠管理人員僅爲以前的1/4。
3年多來,該公司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嘗試,這真的能讓這個“僵屍”企業起死回生嗎?
打通產業循環,破解發展瓶頸
銅冠有色池州公司如蝶變一樣,在扭虧過程中飽受過痛苦和掙扎。
以前,該公司鉛冶煉採用原始的“氧氣底吹爐 鼓風爐 煙化爐”冶煉生產工藝,上下遊工序間獨立不連貫。底吹爐生產出的高鉛渣必須冷卻,然後進入鼓風爐升溫至1200℃的高溫進行熔煉,然後再進入煙化爐,不僅能耗高、效率低,環保也難以得到保障。
工信部2015年明令淘汰落後工藝,要求粗鉛冶煉必須採用先進的富氧熔池熔煉——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或一步煉鉛工藝,否則必須關停。
惟有加快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歷史問題。去年10月份,該公司投入1.2億元對鉛鋅冶煉生產線進行技術升級改造,採取了當今國內較先進的“氧氣底吹爐-氧氣側吹還原爐-煙化爐”三爐熱渣熔融連續鉛冶煉工藝。今年7月28日,該公司鉛鋅冶煉資源綜合回收循環利用示範項目“三連爐”成功對接。由此,公司鉛鋅冶煉資源綜合回收循環利用進入嶄新階段。
技改之後,好處多多:一是解決了行業準入問題,實現了清潔生產;二是解決了生產原料只能適用高品位的難題,降低了對原料品位的要求;三是廢渣變成寶貝,鉛銀渣和鐵礬渣回爐再“深造”,綜合效益十分明顯。
zui重要的是解決了環保大難題。筆者看到,在該公司生產系統另一端,一臺全自動制磚機正在作業,利用尾廢添加水泥、黃砂制出一排排整齊漂亮的磚塊。
“困擾企業多年的生產瓶頸破解了,制約企業發展的環保難題解決了,企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李新說,甩開膀子大幹的時候到了。
開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
向科技要效益。今年3月份,該公司成立了技術中心,在解決生產工序、提高產品質量、新產品研發上做“大文章”。
合金的研發既提高了鉛鋅產品的檔次,還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壓鑄合金是該公司今年7月末開發的首 個合金產品,小試牛刀就受到市場青睞,已在長三角市場站穩腳跟。據介紹,熱鍍合金是該公司開發第二個合金產品,現進入馬鋼公司試驗階段,如果試用成功,將極大提高公司鋅錠深加工的發展空間。
“廢渣其實不廢,利用好了都是寶。”該公司鋅分廠廠長陳六新說,科技不僅解決了固廢的出路,還從中得到了真金白銀。
由廢品變產品,是該公司科技創效發展的又一通途。以前,鋅系統產出5%品位的銅渣只能低價處理,現在通過一系列提純科技攻關,品位提高到70%左右,年生產銅金屬量上千噸,實現了效益zui大化。
鈷渣和銅渣一樣,渣含鈷品位只有2%,現如今提純到8%,一年可回收30噸左右。
鎘渣回收提純項目今年二季度全面啓動,中間產品——鎘團已經形成。
工藝升級改造全面實施,環保難題得到有效解決,機構改革全面完成……
管理創新 高度執行=企業活力
管理是把雙刃劍。銅冠有色池州公司做起了“管理”文章,全力推行現代管理體制,着力打破人浮於事的狀態。該公司充分發揮組 織績效考核效應,實行一級對一級負責,讓“集權 充分授權 過程受控”管理模式得以高效體現。
以“會”定事,防止人爲“拍腦袋”。該公司每周一次經理辦公會,月初一次金屬平衡分析會,月中一次經濟活動分析會和組 織績效考評會,月底一次生產計劃安排會和期貨保值會,各項工作都有章可循,確保了日常工作順利推進。
“各部門和分廠都要明白自己應該幹什麼,幹不好有什麼害處,只有責、權、利明晰了,大鍋飯格局才能徹底打破,企業發展動力才能持續增強,員工才有幹勁。”李新說。
從2015年開始,該公司鉛鋅產品產量年年超額完成集團下達的指標。與此同時,該公司控虧指標也是一降再降。
搶抓發展時機,實現高質量發展
談到企業未來發展,李新告訴筆者,鉛鋅行業不能靠規模擴張,綜合回收和深加工是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鉛系統要加強綜合回收力度,將金、銀、銻、鉍、銦等稀有貴金屬“一網打盡”,在此基礎上積極爭取再生鉛資質,從而大大降低企業成本。
據悉,該公司陽極泥處理項目已經立項,即將開工建設,明年下半年有望建成投入試生產。這將成爲該公司新的經濟增長點。
“同行之間的走動非常重要,要多向國內大型鉛鋅公司學習和對標,借鑑先進企業好的運行方式和管理經驗。”李新說,銅冠有色池州公司頂層設計已初步完成,將按照既定目標,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
降低人工成本,解決用工難問題。該公司以科技補短板,向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方向發展,計劃購買4套機器人剝鋅機組,將於明年5月份大修時安裝投入使用,一次性減少70人。
發展難題破解之後,企業迸發出無窮活力。2017年,該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7億元,是2014年的近4倍,今年銷售收入有望達到50億元。
“企業實力增強了,我們員工地位自然會提高。公司不但發展持續向好,而且還連續四年獲得安徽省環保誠信企業,令人刮目相看。”該公司員工發自內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