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消息;當前銅價強勢既有宏觀經濟階段性回暖的支撐,也有基本面強勁的提振,但展望後市,預計銅價下行空間仍大於上行空間。
今年以來,銅價在1月下旬出現高點,LME3月期銅最高報收於9364美元/噸,滬銅主力合約最高報收於70420元/噸。之後,倫銅進入弱勢調整趨勢,而滬銅則主要在68000—70000元/噸區間振蕩。3月中旬,受海外銀行危機事件影響,銅價大跌後持續反彈,最高逼近70000元/噸。截至3月30日午盤,倫銅仍徘徊於1月下旬以來的調整通道上沿附近,滬銅亦運行至區間上部區域。不過,銅價上方面臨的壓力不容小覷,想要實現區間突破的難度較大。
從遠期預期來看,未來歐美經濟下行壓力猶存。從供需關系來看,今年緊張態勢大概率不復前兩年的程度,甚至可能轉向寬鬆。從貨幣環境來看,2021年至2022年一季度,主要央行是擴表姿態,而今年則是緊縮爲主。綜合多個方面的因素,今年銅價上方空間有限。1月銅價衝高回落等同於在上方畫了一條界線,在這樣的情況下,銅價要持續上漲,甚至突破上限,必須依賴一些重大利好,而目前我們並未觀察到有類似情況出現的跡象。
關於庫存,有兩點需要關注:一是在今年淡季庫存峯值低於去年的情況下,總累庫幅度超過前兩年。以銅材開工率爲例,1月僅41%,遠低於往年1月60%以上的開工水平,盡管2月異常偏高,但1—2月平均開工率較往年仍是下降的。因此,30萬噸的累庫有一定特殊性,不能完全作爲供給放量的證據。二是3月中旬以後,國內進入快速去庫階段,現貨升貼水雖有反彈,但總體仍處於較低水平,尤其是與前兩年動輒超過400元/噸的情況相去甚遠,Back結構也相對平緩。
快速去庫通常對應的是供需緊張,但這樣的升貼水表現和月差結構顯然與之不吻合。因此,我們認爲,整個一季度銅庫存快速上升和下降,可能並不是供需關系有很大的轉變,而是中下遊生產節奏變化帶來的庫存正常轉移。當中下遊謹慎時,銅以顯性庫存的方式出現在交易所倉庫,而當中下遊需求回暖、並且積極補庫時,銅則逐漸從顯性庫存轉爲隱性庫存。這個過程說明了需求的修復,但不能說明供給關系的改變,因而對銅價的實質提升作用有限。
當前可能是需求的年內高點。在不考慮新能源領域增量的情況下,今年銅需求亮點看國內。投資方面,1—2月,基建(不含電力)投資增長9%,電網投資增長2.2%,電源投資增長43.6%,除此之外,家電企業備貨也較爲積極。以用銅量佔比最高的空調爲例,1—2月產量累計增長達到10.8%。以上因素或延續至3月,爲近期銅需求提供重要支撐。
但需要注意的是,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後,消費回暖集中在服務業,硬件消費反彈幅度有限。以汽車市場爲例,1—2月汽車銷量是201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全年形勢難以樂觀。家電消費預計仍會受到地產疲軟的滯後影響,當前的樂觀預期可能被證僞。
當前可能是供給的年內低點。今年廢銅回收環節暢通,供給有望迎來恢復性增長,疊加較大規模的新建擴建礦山投產和舊礦山修復,銅供給保持樂觀態勢,但真正釋放仍需要時間。
綜合需求和供給變化方向判斷,當前可能是全年供需最緊張的時刻,未來銅市供大於求格局將逐漸凸顯。(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