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多銅礦所在地區基礎設施條件落後,居民日常出行十分不便,特別是在水流湍急的薩莫拉河畔,當地居民只能使用早已鏽跡斑斑的人行鐵索吊橋出行,汽車依靠渡船過河,效率低、費用高、危險性高。到了雨季,河水暴漲、水流湍急,給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建一座大橋一直是當地政府、社區、民衆的願望。爲此,米拉多銅礦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於2013年投資3537萬美元修建了薩莫拉大橋及沿途5座橋樑,打通了礦山連通外部的道路。
建成的薩莫拉大橋連接米拉多銅礦礦區外部道路和E45公路,跨越薩莫拉河,是米拉多銅礦礦區通往外部的唯一跨河通道,橋上交通量較大。大橋全橋長243.5米,設計爲雙向兩車道,橋面總寬度爲11.6米,重約12900噸。大橋的建成不僅方便居民出行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還帶動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在改善地方基礎設施情況的同時,也促進了與地方政府、社區的和諧發展。
因厄瓜多爾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每年平均發生200~300次地震,是一個地震活躍的國家。2021年11月28日,米拉多銅礦附近發生了7.5級地震,礦區震感強烈,地震持續約2分鍾,地震時間長,破壞性較大。受強地震影響,薩莫拉大橋樑體發生偏移,全橋支座發生位移及配件損毀,1#、4#橋臺墊石混凝土發生破壞。爲了保障礦區運輸和周邊居民的日常出行的安全,米拉多銅礦積極採取應急處理措施,對大橋實行交通管制,設立警示牌,對通行車輛限行、限速、限載。但薩莫拉大橋修復工作受到厄瓜多爾全國大罷工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直未能施工,爲此,米拉多銅礦對薩莫拉大橋進行了臨時支護。2023年2月,鑑於厄瓜多爾政治形勢和新冠疫情比較平穩,米拉多銅礦第一時間開展修復薩莫拉大橋,修復工程主要包括採用三維千斤頂對樑體整體頂升糾偏、全橋支座和墊石修復及加固、全橋施工監測及橋樑承載能力檢測等內容。
薩莫拉大橋位於安第斯山東麓,附近區域屬中低山地地貌特徵,海拔約750米~1400米,山體植被茂盛,“V”字型的溝谷廣泛分布,局部存在筆直的陡崖;橋位處河流右岸坡度較緩,而左岸坡度較陡,形成不對稱的“V”字型。
鑑於大橋修復工程的特殊性、復雜性和專業性,在施工前,該礦對薩莫拉大橋進行了詳查,當時正好趕上雨季,給詳查工作帶來不少困難。米拉多銅礦施工團隊深入熱帶雨林深處,硬是用砍刀砍出一條小路,頂着風雨、冒着毒蟲叮咬和野生動物傷害的風險,在雨林裏摸爬滾打了半個多月,對地形、地質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對橋樑受損部位進行全面復查,對橋樑的承載能力、剛度、線形等相關數據進行現場復測及核對。
在修復施工期間,工程均按中國相關規範和標準進行設計和施工。根據橋樑震後實際受損和偏移情況,米拉多銅礦施工團隊制訂了安全、可靠的修復方案,對橋樑的縱橫向偏移進行整體復位,將各支座恢復到原設計坐標,使橋樑整體受力狀態與原設計保持一致;對橋樑局部受損部位進行修復和加固,使其滿足本橋原設計的受力目標值和結構安全性;考慮到橋址區域地震頻發的特點,橋樑支座仍按減隔震支座進行更換,結合支座的震害特點對支座進行優化設計,以提高橋樑的整體抗震性能;減隔震支座體系按能力保護設計方法進行設計,以達到地震荷載下對橋墩、基礎的抗震能力保護。技術人員開展技術創新和技術攻關,逐步摸索出了一系列適應雨林地區的施工工法和施工技術,保護了雨林環境,攻克了大橋修復施工技術難題,使中國技術、中國標準、中國裝備在海外工程領域得到了有效展示。
修復工程開工以來,面對厄瓜多爾政治形勢不穩定、設計缺陷變更受阻、材料價格上漲等諸多不利因素,米拉多銅礦施工團隊充分發揚艱苦奮鬥、攻堅克難、團結拼搏的精神,優化施工組織,調整工作思路,不等不靠、主動作爲,積極同設計、施工、監理方溝通、協商,一步一個腳印推進薩莫拉大橋修復工程。
在大橋修復現場,過往的社區居民不時地駐足觀看大橋修復進展情況,28歲的Juan carlos開心地說:“我家住在基米河谷社區,作爲對岸旁歸市的教師,以前需要乘坐渡船過河上班,每月爲此大約要花100美元,而且,早晚高峯等待渡船的人很多,每天要花大量時間在路上,現在幾分鍾就可以過橋。這座橋確實方便,讓我們既省錢又省時。”
45歲的醫生Darwin Vivanco激動地說:“薩莫拉大橋建成是一個歷史性的裏程碑,爲我們帶來更好的發展。”Darwin Vivanco頻頻雙手合攏表示感謝,“感謝中國建造這座橋樑,我們將永遠銘記這種幫助。這座橋不僅連接薩莫拉河兩岸,而且連接了厄瓜多爾和中國人民的心。”
下一步,米拉多銅礦將再接再厲,繼續加強施工組織、科學安排人員設備,保質保量按期在5月底完成修復工程,使薩莫拉大橋整體受力狀態和結構安全性能滿足原設計的目標值,抗震設防滿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性能目標要求。
一直以來,米拉多銅礦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在建設運營好礦山的同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每年制訂社區發展計劃,圍繞醫療衛生、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對外宣傳、農牧業、小微企業、弱勢羣體、文體活動和環境教育等方面開展幫扶援助,有效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架起了一座座中厄友誼的橋樑,打造“一帶一路”建設中閃亮的中國名片。